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跨越时空的启蒙思想
(1)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宣扬社会契约论的目的是什么?简述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以下是历史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关于“法国启蒙运动”主题研究的部分参考资料。可以作为本主题研究的原始史料是 (填写编号),选取下列参考资料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社会契约理论,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
问题:(1)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宣扬社会契约论的目的是什么?简述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以下是历史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关于“法国启蒙运动”主题研究的部分参考资料。可以作为本主题研究的原始史料是 (填写编号),选取下列参考资料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编号 | 名 称 | 作 者 | 版 本 |
A | 《社会契约论》 | 卢梭著,何兆武译 | 商务印书馆出版 |
B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李泽厚 | 人民出版社出版 |
C | 《文艺复兴史纲》 | 陈小川 | 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D | 《独立宣言》 | 杰斐逊等 | 原件拓印版 |
E | 《法国革命史》 | 马迪厄 | 商务印书馆出版 |
2.
上海历史的变迁

(1)请你在材料1中选取符合“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这一主题的史料(填写字母)并简要分析上述字母代表的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设变迁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已有知识,谈谈你对康有为“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的看法。
材料1:图片中的上海历史

材料2:传教士笔下的上海租界
1877年,美国人狄考文在租界的格致书院讲解、演示电的原理,用电引燃爆竹,慕名前往听讲的有五十多人,“观者无不赞美,无不欣悦”。
﹣﹣熊月之《格致书院与西方传播》
1882年,康有为乡试归途经上海,见“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于是大购西书而归,从此大讲西学。这一次上海之行,成了他学术、思想的一大转折点。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问题:(1)请你在材料1中选取符合“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这一主题的史料(填写字母)并简要分析上述字母代表的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建设变迁的原因。
字母 | 原因 |
| |
| |
| |
(2)结合材料及已有知识,谈谈你对康有为“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的看法。
2.单选题- (共11题)
3.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
①中国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
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权利
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①中国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
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权利
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5.
“发昌机器厂位于虹口,最初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若要补充文中“发昌机器厂”的介绍,正确的是( )
A.该企业具有近代性质 | B.产品主要供应军队建设 |
C.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 D.后来发展成重工业企业 |
7.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
8.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0.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
B.均主张“中体西用” |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
12.
***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把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相结合 |
B.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 |
C.把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相结合 |
D.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民起义相结合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