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 第七次统练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4297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岀。……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杆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枓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为守卫京畿,清朝除在京津冀地区布防八旗兵外,还设立了正定镇、天津镇等七镇绿营兵。明清时期,京津冀一带有许多商人来京贩粮,北京也吸纳津冀之土特产等。《河间府志》卷七记载,该地贩盐商人来自沧州、天津,贩木材商人来自真定(今河北正定)。

——百蔽军《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后,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近代史上天津曾经是河北省会。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被立为直辖市。到1958年,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家决定把天津划入河北省,天津成为河北省省会。进入60年代后期,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沿海地区的省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从安全角度考虑,河北省省会从天津迁回保定,天津从省辖市又一次变为直辖市。

——《中学历史参考资料》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行政地位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1981年,成立了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开展区城经济联合。随着长江三角洲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2004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转向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城合作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魏丽华《建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4)根据材料四,指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发展步骤。结合所学,说明实施一体化战略的意义。

2.单选题(共8题)

4.
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B.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C.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D.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5.
下列根据图中的口号概括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A.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B.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程
C.近代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6.
1972年起***、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下列选项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
B.***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C.外交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D.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
7.
下图为汉代长安城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长安城
A.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B.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
C.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会
D.城市经济功能的大大增强
8.
下图为西欧某国早期殖民扩张示意图。该国
A.派遣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B.17世纪成为商业殖民帝国
C.最早发现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D.18世纪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9.
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现代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
A.前瞻性
B.民族性
C.彻底性
D.空想性
10.
要解开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的谜团,最可靠的证据是
A.《丘吉尔回忆录》
B.《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C.美苏英解密档案
D.《罗斯福日记》
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