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历史 三轮冲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3373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5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举国欢腾。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百废待兴。人民渴望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能拨乱反正,改弦更张,把林彪、“四人帮”一伙颠倒了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颠倒过来,澄清他们混淆了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路线是非。
——何孚  许迈扬  李公天《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胡耀邦在中央党校》
材料二  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传统政治共识已经瓦解,新的现代政治共识尚未形成,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巨任务又要求社会通过达成政治共识以维持稳定,促进发展。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共识的达成提供了成功范例。总结南方谈话的有关思想,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政治共识的达成方式主要包括诉诸常识、自由兼容和存而不论等。
——吕元礼《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共识的达成方式》
(1)材料一中当时中国人民的诉求实现于中共的哪次会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这次会议是如何解决人民诉求的?
(2)阅读材料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哪些方面为社会转型时期达成了政治共识?简述上述政治共识提出的时代背景。
4.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的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
——美国学者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的崛起》
材料二 “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邓小平的讲话
材料三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材料四  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革命的哪一时期里***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说明这一时期***思想“新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中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什么理论?并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
(3)据材料三,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说明“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提出的“我们要埋头苦干”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这一谈话的影响。
5.
农民革命是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革命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贫农)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农民问题只是一个贫农问题……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非常强调“普遍发动群众”“整顿基层组织”作为土改的第一个阶段和“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反对恩赐……实现“土地还家”。这种改革,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而是通过推翻旧政权,代之于人民政权,彻底砸碎旧秩序,重构了中国几千年的农村社会结构……我们已经在北方约有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要肯定这个伟大的成绩。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龚云《***与中国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认为农民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初步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什么方法来分析问题?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哪些发展?
(3)材料三中“土地还家”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的策略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些认识产生的主要依据。

2.单选题(共12题)

6.
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C.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
D.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
7.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对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
8.
图是文革时期东方红厂出品的苏绣丝像《***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这一时期***所写的作品
A.用大革命的材料说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B.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并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C.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
D.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9.
下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孙中山当时主张
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10.
(题文)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巩固民国政权
D.减轻农民负担
11.
孙中山一辈子崇敬马克思,称他为社会主义的“圣人”,“集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大成”,但是,始终不同意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提倡:“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师马克思之意”指的是
A.提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B.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C.主张人民民主主义
D.节制资本发展民生
12.
***指出:“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这一理论成果
A.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B.首次明确了中国社会性质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3.
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有利于打破“右”的思想的禁锢
C.成为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D.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14.
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图难于其易(注: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曾经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理论。该学者得出的结论依据可能出现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5.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有
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②建立统一战线
③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16.
1950年,***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他们讲上帝造人,我们讲从猿到人。有些知识分子老了,七十几岁了,只要他们拥护党和人民政府,就把他们养起来。”这体现出
A.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B.中共坚持统一战线的策略
C.“百花齐放”方针成为党的政策D.建国初政府反对封建迷信
17.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A.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B.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