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全国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267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了胡惟庸,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等官。朱元璋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但政务也随之繁多起来。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朝设殿阁大学士的办法,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帮助朱元璋阅读奏章,起草处理文书,这是明代内阁的肇端。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已见,称为“栗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栗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登上了英国王位。乔治一世不会英语,又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他就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已什么也不管。1727年他的儿子乔治二世继承王位,他和父亲一样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连续两个外国国王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内阁制由此得以成形。从图王的方面说,他发现必须接受设会多数派的统治,否则“国王陛下政府“便会麻烦不断。为此,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而不管从感情上说他是否喜欢这个人。如此,议会责任制政府产生了。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其与期代内阁的不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停科举以广学校。他们认为,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政时艰,必匀推广学校始,而欲广学校必先自
停科举始”。而“停罢科举,庶几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胥基于此”。这年八月,光绪帝颁发上谕,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著自两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废除。
——摘编自朱耀廷《明清北京科举制的兴废》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问题。改革者在商议废科举时,不但给旧的科举士人筹谋了相应的出路,而且给新式学堂和留学生奖励科举科名出身,使他们在新制度下同样得到旧制度的利益,新学堂很快吸收了更多的读书人。本来已遭各方非难的科举制度已成一具空躯壳。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手法使新学堂取代旧科举得以顺利实现,这是新政时期制度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同意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科举制得以顺利废除中得到的启示。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 指数:1840=100
年份
每斗米价(文)
农民所得
物价指数
银一两合制
钱数(文)
银钱比价指数
农民对洋货
购买力指数
1840
258
100.00
1320
100.00
100.00
1841
270
104.65
1320
100.00
104.65
1842
270
104.65
1440
109.09
95.93
1843
240
93.02
1460
110.61
84.10
1844
210
81.40
1460
110.61
73.59
1845
200
77.52
1600
121.21
63.96
1846
200
77.52
1700
128.79
60.19
1847
220
85.27
1760
133.33
63.95
1848
260
100.78
1760
133.33
75.59
1849
320
124.03
1750
132.58
93.55
1850
240
93.02
1760
132.33
69.77
 
——摘编自汪敬虞《关于鸦片战后十年间银贵钱贱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商榷》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7题)

4.
雅典法律规定,在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B.居民必须参政
C.公民缺乏民主权利
D.内部斗争激烈
5.
美国学者沃森曾说:“(現代)西方民法制度极具形式理性是尊奉《民法大全》的结果。”这表明罗马法
A.确立了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B.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
C.为近代西方确立了行为规范D.是现代西方民法制度的开端
6.
2017年7月,美国参众两院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总统选举为由,分别以98:2和419:3通过了制裁俄罗斯的法案,尽管总统特朗普认为对俄制裁法案有明显缺陷,但他并没有否决此法案。据此可知,美国
A.总统无权否决参众两院议案
B.总统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
C.参众两院拥有一定的外交权
D.总统与参众两院立场—致
7.
阅读下列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标志性事件
政体
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
君主立宪制
美国
1787年宪法通过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871年宪法通过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875年宪法通过
民主共和制
 
A.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
B.英德两国经济发展落后于美法两国
C.四国均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宪法
D.四国均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代议制
8.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A.关税自主权
B.海关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
9.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故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战争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10.
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
A.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B.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D.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
11.
下图是有关20世纪60年代欧洲局势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大国冷战开始
B.大国对峙加强
C.军事冲突加剧
D.民族矛盾激化
12.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五谷开始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13.
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明代中后期,松江地区一年上交政府的赋税总额比南宋时期增加10多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明代松江地区
A.农业发展迅速B.非农产业发展较为迅猛
C.对外贸易兴盛D.民众的赋税率大为增加
14.
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15.
1745年大臣杨锡绂说,他家乡的米价,在康熙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银),雍正时涨到四五钱,现在每石要五六钱。清代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D.粮食大量出口到国外
16.
1841-1846年,英国取消了608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英国此举
A.增加了土地贵族的收益
B.导致了工业品进口大量增加
C.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D.有利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17.
由表可知,1895-1913年,中国商办企业
时间
商办企业
外资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占比
1872—1894年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1895—1913年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与外资企业实现了同步增长
B.在外资逼迫下举步维艰
C.发展依赖于优越的国际环境
D.规模远远小于外资企业
18.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批官办工矿企业迁到西南和西北内地,国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平衡内地与沿海工业布局
B.防止官僚资本企业落入敌手
C.增强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
D.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19.
1956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二五”计划的建议报告,指出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这—建议报告
A.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B.与“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符
C.高估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的潜力
D.导致“大跃进”运动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
20.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资治通鉴》则称:“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吿县官。’”经过李世民反复劝说,李渊对李世民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
B.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C.文字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