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社会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和凯末尔改革的特点。指出二人改革的共同的政治前提。
材料三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
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前汉书食货志》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商鞅怎样思想?(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影响。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 |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颁布的措施 |
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26年,颁布了以瑞士民法为蓝本的《民法》 1925年,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 1928年,规定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和凯末尔改革的特点。指出二人改革的共同的政治前提。
材料三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
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和邓小平的共识。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2.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4)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3)根据材料三,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4)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3.
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材料二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
材料三 各个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能运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观察一种现象所产生的其他现象来认识主要的现象,但这决不表明他们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材料二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
——郑观应《易言·公法》
(2)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材料三 各个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能运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观察一种现象所产生的其他现象来认识主要的现象,但这决不表明他们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3)用材料三中的方法分析材料二的现象在中国19世纪末所产生的其他历史现象,并指出这些历史现象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2.单选题- (共9题)
4.
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
B.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
C.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
D.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
5.
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
A.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 |
B.天津斗争是以学生为主体 |
C.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 |
D.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
7.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原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
9.
1937年四民政府对民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民族资本总膨胀 |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耍 |
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10.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 概念 | 理解 |
A | 重农抑商 |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
B | 实业救国 |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
C | 盐铁官营 | 官府对盐和铁的生产实行垄断 |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
A.A | B.B | C.C | D.D |
11.
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两个理论分别与下列哪部著作有关
A.《法兰西内战》和《资本论》 |
B.《资本论》和《神圣家族》 |
C.《德法年鉴》和《资本论》 |
D.《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