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民国八义高以下三则材料都记述了民国八年发生的事件。
材料一 此次北京之事,绝非发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致因一时之激动,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直行也。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
5月6日;“学生团体的成员来到最繁华的街上,强迫商店关门。”
5月7日:用大号字体突出标题“学生义和团”。
5月7日:“特别是像美国人参与经营的中美通讯社发表了国民自决会等排日运动机构的电报和宣言书,借此机会将上海发起的排日运动推广到南方各地。”
材料三 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七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1)依据材料“民国八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出判断的依据
(2)概括国内外各方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各方对此事件的看法?
材料一 此次北京之事,绝非发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致因一时之激动,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直行也。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
——《申报》时评
材料二 《大阪朝日新闻》报道:5月6日;“学生团体的成员来到最繁华的街上,强迫商店关门。”
5月7日:用大号字体突出标题“学生义和团”。
5月7日:“特别是像美国人参与经营的中美通讯社发表了国民自决会等排日运动机构的电报和宣言书,借此机会将上海发起的排日运动推广到南方各地。”
材料三 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七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6月20日)
请回答:(1)依据材料“民国八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出判断的依据
(2)概括国内外各方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各方对此事件的看法?
2.
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任何一个奉行民主制的希腊城邦都要求普通公民具备在公共场合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一个人仅懂得运用词汇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学会如何驳斥他人的观点,如何在讨论政治和伦理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那些游走各地的教师通过教授他人演说和辩论术,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他们还是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可以教授人们需要的任何知识。这些教师收费授业,因而被称为智者。
材料二

(2)图A和图B见证了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的一幅图片说明材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三

(3)有人说1977年冬天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任何一个奉行民主制的希腊城邦都要求普通公民具备在公共场合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一个人仅懂得运用词汇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学会如何驳斥他人的观点,如何在讨论政治和伦理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那些游走各地的教师通过教授他人演说和辩论术,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他们还是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可以教授人们需要的任何知识。这些教师收费授业,因而被称为智者。
——(英)伯里《希腊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智者学派思想的内容及影响。材料二

(2)图A和图B见证了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的一幅图片说明材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三

(3)有人说1977年冬天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单选题- (共7题)
3.
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指出,希腊人是伟大的理论家、崇高的思想方式创造者。罗马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一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材料反映出
A.希腊民主政治弊端较多 |
B.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
C.希腊人偏重于民主政治 |
D.罗马人具有务实的精神 |
4.
从5世纪到15世纪,英国国会只有在国王需要的时候才召开。"在亨利七世统治的24年中,国会只召开了七次,伊丽莎白一世在位的45年中,国会只召开了10次”。1694年英国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材料表明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B.国家权力重心发生转移 |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D.国王统而不治局面形成 |
5.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
B.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
C.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6.
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
7.
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手工纺纱衰落的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据此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A.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外国竞争中处于优势 |
B.传统小农经济解体耕织分离 |
C.中国土纱业和土布业的解体程度不同 |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8.
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刊物中出现了《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文章。《新青年》的这一转变表明陈独秀等人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
B.意识到政治变革对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
D.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