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105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传承、创新、超越

——新中国发展之路。

2006年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阶段
发展状况
1949年以前
自发组织,活跃在农村,“忙则农、闲则艺”,演出内容主要反映农村生活,社会地位低下
1949-20世纪70年代末
政府安排进入城市,成立剧团,配合“土改”和“新婚姻法”排演大批新戏,并赴朝鲜战场演出。由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戏成长为全国的大剧种。
20世纪80年代代初至今
形成市、县级剧团和民间剧团相结合的体制,开发城市与乡村市场,走向国外。
 

——据李峰《从“场”的变迁管窥黄梅戏运营机制的嬗变》等

依据材料,概括黄梅戏的发展趋势,任选一个阶段,分析发展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各派学者云集于此,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汉书·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宫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是西方第一所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体的"学院"。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

——摘编自常风霞《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等

材料二  15-18世纪,欧洲学术界对"自由"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解读
15世纪
意大利哲学家皮科
意志自由论
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15—16世纪
法国思想家让·博丹
宗教自由论
宗教信仰自由
16世纪
法国思想家蒙泰涅
认识自由论
迷信和宗教狂热是科学的敌人
17世纪
英国诗人米尔顿
出版自由论
决定出版的权利不应该放在少数检查者的手里
17—18世纪
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
思想自由论
想方设法控制人心的政府是暴虐的政府
 

——据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从文艺复兴到第二次战争》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1)依据材料,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5-18世纪欧洲有关"自由"学术研究的特点。任选两个观点,分别简述其反映的社会状况。
(3)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史学话语体系,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9题)

3.
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司法独立原则
B.程序法定原则
C.公平正义原则
D.契约自由原则
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5.
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6.
下图漫画原载2003年瑞典报纸,名为《布什:准备起飞》,图中UN代表联合国,该漫画表明
A.两极格局加剧美国和苏联的对抗
B.新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联合国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D.美国推行了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7.
下列为《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引用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推行均田制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
B.隋唐革新农具导致北方人口减少
C.宋代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导致人口膨胀
8.
下表为依据《技术进步与新经济》一书整理的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一览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
1801—1850年
79
50
11
41
43
1851—1900年
58
69
78
118
44
 
①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技领先世界
②19世纪大多数欧美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③后发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④19世纪后期世界科研成果总量超过前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识之土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0.
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参观地
感想
伦敦博物馆
吾国宫内宝物,流传外间者不少,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
美国总统故居
诚哉!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德国
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实属可耻
 
A.是立宪派代表
B.主张民主共和
C.反对清朝统治
D.充满爱国情怀
11.
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一思想的产生
①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
②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③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④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