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105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其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人员。

——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实施监察的重要举措并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监察体制与英国近代监察体制的异同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撒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摘编自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

材料二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做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中国和欧洲在海外贸易政策上的变化,并分析欧洲在海外贸易政策上变化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经济
政治
文化

曲辕犁普遍推广。
茶广泛种植。
均田田制逐渐瓦解。
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
 
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
诗歌步入鼎盛时期。
书法“颜筋柳骨”。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宋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
子。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
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
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出法”现谏院。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
中国,棉花广泛种植。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苏州的丝织业、佛山的治铁业出现。
大规模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明太祖禁止海外私人贸易。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八股取士。
形成完备的科、道监察体系,出现厂卫制度。
儒学成熟;出现“异端”思想家李赞。
世情小说盛行。
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
西方传教士来华。
 
补充空白表格信息,并以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两者或三者的相互关系为议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1题)

4.
约翰·亚当斯在讨论美国政体时宣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看看一个如此具有民众性的政府能否维护自身。如果它能够做到,那就有理由期望获得某种雅典式民主的所有平等、所有自由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果实,而避免它的一切忘恩负义、言词轻浮、社会动乱和派别纷争现象”。约翰·亚当斯对美国政体的评价是
A.彻底否定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B.与雅典式民主的区别在于技术手段
C.继承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D.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
5.
在古希腊,每个公民从出生起,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于城邦无用的残疾人没有生存的权利。传说中的斯巴达立法者莱库古就不允许父母按自己意愿养育后代。古希腊人的这种行为说明了
A.城邦担负养育公民的责任
B.优胜劣汰的观念深入人心
C.城邦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
D.城邦是公民的最高监护人
6.
中国优秀的罗马法专家、原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枬先生在《罗马法原论》中指山:“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神意,相反,法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规范。”这体现出罗马成文法
A.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B.否定习惯法中神的意志
C.使人权有了法律保障
D.强调人在立法中的地位
7.
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撤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
A.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
B.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C.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D.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8.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的重要原因
A.新贵族的政治地位相对较低
B.新贵族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C.新贵族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D.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9.
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这说明当时英国
A.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B.传统的经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
C.绅士申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
D.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
10.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D.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11.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同纲领》颁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A.A
B.B
C.C
D.D
12.
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C.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D.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3.
1969年,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他改变了前任总理阿登纳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在依靠美国的同时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这反映出当时
A.美德关系的恶化
B.美苏关系的缓和
C.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D.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14.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上图是2001-2014年金砖国家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图,图中上方线条代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方线条代表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据此可知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B.金砖国家将领跑世界的经济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两极格局下的竞争更加激烈
15.
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B.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
C.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16.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B.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C.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17.
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18.
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天禧元年,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170文。这一措施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反映了小农经济衰退
19.
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A.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B.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C.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
D.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20.
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他说:“任何国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
A.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
B.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侵犯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
C.呼吁德国要尽快实现统一,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事业
D.讽刺德国不择手段的方式,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
21.
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休谟认为,道德规则不是由理性创造的,而是通过演化而来的。另外,任何社会中的秩序也不是由理性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演化而得到的,据些可知,休谟
A.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
B.为光荣供革命提了理论基础
C.认为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D.反对将理性作为启蒙的武器
22.
普罗塔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普罗塔戈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C.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23.
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C.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D.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24.
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
A.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
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
C.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
D.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