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八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5977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2/26

1.选择题(共18题)

1.
下列国家与我国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的是
A.朝鲜B.俄罗斯C.印度D.日本
2.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是(  )
A.集中在南部沿海B.集中在长江沿岸
C.依附于大中城市D.依附于北京、上海
3.
我国目前许多地区水资源紧张,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B.防治水污染C.兴修水库D.节约用水
4.
以“摔跤”这项体育运动闻名的少数民族是( )
A.朝鲜族B.哈尼族C.蒙古族D.土家族
5.
我国陆地面积与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我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
A.960万B.1710万C.997万D.936万
6.
下列省区与简称,行政中心的连线正确的是()
A.广西﹣﹣粤﹣﹣桂林B.福建﹣﹣闽﹣﹣厦门
C.青海﹣﹣青﹣﹣兰州D.贵州﹣﹣黔﹣﹣贵阳
7.
湘菜、川菜、粤菜、鲁菜是我国著名的菜系,其正宗来源地分别是
A.湖南、山东、河北、江苏B.河南、四川、广东、山东
C.湖南、四川、山东、广东D.湖南、四川、广东、山东
8.
正在辽宁大学度数的张红在家乡从来未见过下雪,她的家乡最可能在( )
A.哈尔滨 B.兰州C.杭州D.广州
9.
我国领土最西端位于( )
A.海南岛B.曾母暗沙C.青藏高原D.帕米尔高原
10.
有关长江说法正确的是(  )
A.中游、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B.水能主要集中在中游河段
C.上游、中游的分界点是宜宾D.水能已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11.
长江与黄河均发源于下列哪一地形区()
A.云贵高原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D.内蒙古高原
12.
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
A.地震B.洪涝C.火山D.泥石流
13.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
A.夏秋多,冬春少B.夏秋少,冬春多
C.全年降水都很少D.全年降水都很多
14.
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树木B.铁矿石C.天然气D.花岗岩
15.
为了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的重要工程( )
A.南水北调B.引黄济青
C.兴建水库D.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6.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B.四川盆地发展热带作物生产
C.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D.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
17.
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是
A.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C.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D.高原地区
18.
新疆的小王,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第二天必须到,他应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A.汽车B.火车C.飞机D.轮船

2.解答题(共4题)

19.
读如图“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地形区名称.
高原:A ,B ,C ,D
平原:E ,F ,G
盆地:H ,I ,J ,K
(2)我国地势具有 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 级接替,其中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界线是① 、② 山、③ 山、④ 山.
20.
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
K ,L ,M ,N ,O
(2)图中主要受地形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填字母).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 气候区.
(4)图中M、L之间的地理分界线是 一线,它是1月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1.
读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1)该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乱占耕地 B.过度放牧 C.围湖造田 D.乱砍滥伐
(2)如果在山区,该现象将会导致
A.土壤肥力增加 B.水土流失加剧 C.生态环境改善 D.动物资源增多
(3)面对图中这种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4)假如你是一名“土地日宣传志愿者”请设计一句宣传语.
22.
读“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运输、 运输、 运输、 运输和 运输.
(2)写出我国铁路干线﹣兰新线的起止点
(3)图中郑州是 线和陇海线的交汇点.
(4)图中京广线和 线、 线在株洲交汇处.
(5)连接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的铁路干线是 线.
(6)寒假降至,在大连上学的小明同学,要乘火车回到远在广州的家中,请为他设计一条最近便的回家线路.(提示:要说明途经铁路线及中转城市名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8道)

    解答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