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研究历史上一些特殊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现象一:丝与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现象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材料二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现象三:煤炭与工业革命
材料三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现象四:糖与英国社会生活
材料四“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五“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3)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现象一:丝与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现象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材料二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现象三:煤炭与工业革命
材料三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现象四:糖与英国社会生活
材料四“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五“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3)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包姆
材料二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一一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三(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四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出现的原因?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
(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包姆
材料二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一一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三(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四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出现的原因?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
(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工业部门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和销售市场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都离不开农业部门从劳动者到产业剩余的供给。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来完成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解决。近来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应当首先产生于工业领域而不大可能是农业领域,但这不能作为工业可以先于脱离农业而自行发展的根据。没有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任何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无从发端,更谈不上飞跃性的发展。
——王守谦《民族工业资本家与近代中国农业发展》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材料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工业部门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和销售市场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都离不开农业部门从劳动者到产业剩余的供给。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来完成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解决。近来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应当首先产生于工业领域而不大可能是农业领域,但这不能作为工业可以先于脱离农业而自行发展的根据。没有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任何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无从发端,更谈不上飞跃性的发展。
——王守谦《民族工业资本家与近代中国农业发展》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3.单选题- (共22题)
5.
有学者说:“中国的丝绸工业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
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
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
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历
史。”这页“光荣历史”最有可能属于
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
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
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历
史。”这页“光荣历史”最有可能属于
A.黄河中下游平原 | B.太湖流域 | C.海南岛 | D.东北平原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
7.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8.
甲同学根据材料一“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断。’(《唐会要》卷八十六)”得出唐代未出现夜市的结论;乙同学根据材料二“(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尽夜喧呼,灯火不绝。’(《长安志》卷八)”得出唐朝政府鼓励夜市发展的结论。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同学的结论都不能成立 |
B.两位同学的结论都能成立 |
C.甲同学的结论成立,乙同学的结论不能成立 |
D.甲同学的结论不成立,乙同学的结论能成立 |
9.
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
D.明政府坚定奉行“海禁”政策 |
10.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11.
(题文)关于《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的工业能源是煤
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石油作为新能源得到运用

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的工业能源是煤
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石油作为新能源得到运用
A.②③ | B.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2.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
B.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
C.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
D.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
13.
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 B.资本积累的完成 |
C.科学技术的进步 | D.市场的需求 |
14.
“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变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 B.西班牙王室率先组织了海上探险 |
C.“发现”导致美洲大量金银被掠夺 | D.“壮举”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 |
15.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据说,这些殖民地的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当然,我不敢保证这一数据的准确。但是,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A.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B.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
C.西、葡两国同英法荷德等国展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 |
D.殖民地与宗主国形成“原料供给——市场占有”关系 |
16.
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
B.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
C.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
D.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 |
17.
创作于1928年的《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歌曲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 |
B.外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占领中国市场 |
C.封建剥削严重,贫富现象悬殊 |
D.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18.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⑤使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成为近代史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⑥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①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⑤使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成为近代史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⑥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A.①②③⑤⑥ |
B.①②③④⑥ |
C.②③④⑤⑥ |
D.②③④⑥ |
19.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
20.
1961-1963年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据史料记载,1961-1962年两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最合适的是
A.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
B.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粮食供应紧张 |
C.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
D.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转移城市人口 |
21.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符合当时
A.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 |
B.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
C.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
D.“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
22.
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个体户、下海商人因此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
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
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
23.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
B.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
C.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
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
24.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