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教字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洪武二十六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即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进了人口的潜在增长。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农、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己成为对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愉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此外死亡率也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接种疾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障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以致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平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引发中、西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并谈谈对人口增长的认识。
材料一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教字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洪武二十六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即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进了人口的潜在增长。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农、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己成为对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愉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此外死亡率也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接种疾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障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以致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平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引发中、西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并谈谈对人口增长的认识。
2.
(世纪的战争和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多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战争取胜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多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战争取胜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2.单选题- (共11题)
3.
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如果你给于(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人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此建议的目的是
A.剥夺国王的行政权 |
B.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 |
C.重新分配议会席位 |
D.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 |
4.
从1937年到1942年桂林市人口增长2.16倍,西安人口增长46%,兰州、昆明增长35%,重庆1945年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150万之间。这一现象
A. 是长期内战的连锁反应
B.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 是国内政局影响的结果
D. 主要归功于滇缅公路的开通
A. 是长期内战的连锁反应
B.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 是国内政局影响的结果
D. 主要归功于滇缅公路的开通
5.
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
8.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9.
15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敦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C.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
D.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
10.
下表(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单位:两)。据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商办新式企业
![]() 状况 | 企业数 | 创业资本总数 | 企业平均资本 | 企业的地区分布 | 1885年后开办企业 |
船舶修造 | 16 | 10000 | 625 | 上海12、广东2、天津和汉口各1 | 8 |
缫丝 | 97 | 3723990 | 38392 | 上海8、广东88、烟台1 | 47 |
面粉 | 3 | 40000 | 13333 | 上海、天津、北京各1 | 1 |
火柴 | 11 | 415200 | 37445 | 上海1、广东3,其余分散各地 | 9 |
造纸 | 2 | 237500 | 118750 | 汕头2 | 1 |
榨油 | 2 | 20000 | 10000 | 上海6、广东、杭州各1 | 1 |
印刷 | 8 | 100000 | 12500 | 上海6、广东、杭州各1 | 5 |
总计 | 139 | 4546690 | 32710 | 上海29、广东97、其余13 | 72 |
A.旨在改善国内的民生 |
B.面粉业和纺织业地位突出 |
C.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
D.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
11.
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这一变化说明
A.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 |
B.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 |
C.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
12.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实行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这一政策在当时
A.取消了农村的人民公社 |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
C.清算了“左”倾错误影响 |
D.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