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清政府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主管修律。在修律过程中,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法制传统”的方针,修订法律馆等机构组织翻译了几百种西方各国的法律文本和法律著作,陆续公布了《大清商律草案》《公司律》等数目众多的法律。初步建立起一套近代意义上的,与原有法律体系完全不同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材料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无可因袭”的理由宣告临时约法无效。
——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总统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对立法拥有否决权,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美国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确立起一系列全新的原则和机制。两百多年以来,美国的这部宪法历经风雨,先后颁布了27项修正案,至今仍在适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据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
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清政府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主管修律。在修律过程中,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法制传统”的方针,修订法律馆等机构组织翻译了几百种西方各国的法律文本和法律著作,陆续公布了《大清商律草案》《公司律》等数目众多的法律。初步建立起一套近代意义上的,与原有法律体系完全不同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材料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无可因袭”的理由宣告临时约法无效。
——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总统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对立法拥有否决权,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美国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确立起一系列全新的原则和机制。两百多年以来,美国的这部宪法历经风雨,先后颁布了27项修正案,至今仍在适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据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
2.
材料:1914年8月19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当时战争刚开始,还看不出交战双方孰胜孰败;美国当时羽毛尚未丰满,还不足对交战双方产生影响;在传统上,美国对欧洲事务一贯采用孤立主义,90%的民众不愿把自己牵涉到大战中去;美国当时仅有26.4万常备军,在军事上远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到1917年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美国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一方,但也不希望德国因战败而被毁灭,以至英国过于强大。这一切,终于迫使美国在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成尔逊的口号是“以战制战”。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917年调整战争政策的原因。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917年调整战争政策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归纳材料主要观点,结合中国或英国史实再拟一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归纳材料主要观点,结合中国或英国史实再拟一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 (共21题)
4.
雅典民主政体从梭伦时期开始到伯利克里时期完成,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构。这种权力的划分
A.阻碍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 B.呈现出三权分离的趋势 |
C.受到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 D.激发了居民参政的热情 |
5.
在古希腊,男性之间的友谊是希腊贵族社会中一种流行的时尚,希腊人普遍把男性的友谊看成是一种最为崇高的行为,这是
A.居民自由的体现 |
B.社会环境的产物 |
C.法律至上的结果 |
D.社会矛盾的反映 |
6.
《西方文化概论》在评价罗马法时说道:“它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属于罗马法中常变常新的动态部分。”这里的“它”指的是
A.习惯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7.
根据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有关奴隶解放的限制有所放宽,奴隶的处境也有较大的改善,奴隶不能再被随意处死;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妇女从丈夫的独裁权力的支配下慢慢地被解放出来。这一规定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 B.促成罗马帝国的建立 |
C.保证了男女平等 | D.是农耕经济发展的结果 |
8.
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政治现代化涉及三个层面,即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职能专业化、政治参与扩大化。据此分析英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
A.两党制的形成是政治职能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
B.《大宪章》的签署为英国政治权威合理化的实现提供了传统依据 |
C.直接民主制的践行体现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
D.《权利法案》的颁布使标英国最终完成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
9.
有学者指出,自“光荣革命”至19世纪30年代,“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了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院组成政府。”由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是:
A.打破贵族寡头政治 |
B.形成代议制政府 |
C.确立议会中心地位 |
D.实现议会普选制 |
10.
据史料记载,美国有一段时期货币贬值,在许多地方几乎不能流通,公共信用降到极点。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难为军队提供给养,整个国家体制严重失序。导致该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A.邦联体制导致中央权力弱小 | B.罗斯福新政弊端凸出 |
C.两党制造成政局异常混乱 | D.“分权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
11.
2017年2月9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暂停总统特朗普签署的禁止全球难民入境的行政令。特朗普表示将上诉到最高法院,因此,入境限制令能否推行可能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由此可见,美国
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
B.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
C.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 |
D.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
12.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
13.
下表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据此该法律文件是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德国《1871年宪法》 | D.法国《1875年宪法》 |
14.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
B.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
C.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
D.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
1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7.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据材料分析,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 B.保证列强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权利 |
C.帮助清政府巩固统治 | D.确保能够在议定通商口岸倾销商品 |
19.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
B.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
C.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
D.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
20.
“冲击——反应”棋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
C.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 |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 |
21.
法国大主教樊国粱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法国的这次侵略
A.获得了香港岛的割地权 | B.迫使清政府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 |
C.将战火从东北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 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
22.
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戊戌变法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23.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 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B. 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 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D. 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A. 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B. 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 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D. 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