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713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自由和民主是很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约翰·密尔全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这种民主的基础必须是自由主义的,其前提是政府及社会权力与个人权利的明确划分。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侵犯个人的自由。这种民主的形式必须是代议制。在密尔看来,代议制是大众参与原则与精英统治原则的完美结合,是平等原则与效率原则的高度统一,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

——摘编自李强《论两种类型的民主》

材料二 美国的立国之基可以说基本上是古典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杰斐逊关于人类拥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权的“自明真理”正是洛克对人的天赋权利的论证。美国的建国之父们相信,美国人作为人所应拥有的这些权利先于建立在他们身上的任何政治权威。所有这些权利及从中派生出来的其他相关权利构成了由个人自主的私人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权力应受到严格的限制。在英美这样的国家,政体的自由化远远先于政体的民主化。在1830年时,英国尽管也许是当时欧洲最民主的国家,却只有2%的人口拥有选举权;这个数字在1867年上升到7%;在1880年,上升到40%。众所周知,在美国,黑人阶层长期被排除在选举的大门之外。

——摘编自布公《为什么民主必须是自由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约翰·密尔关于民主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怎样限制国家(政府)权力的。
(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并分析说明英美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征。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希腊社会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人们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在理论思维领域里,对人类自身的力量,对人在自然界和神灵面前的地位,对现存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把人本思想从初期形态推进到一个较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新阶段。对人本思想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应首推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突破了自然哲学的框架,提出了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变现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态度是否定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锢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展开,渗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但又超越了它的局限。
——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一群勇于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分子的运动。……既然艾萨克•牛顿可以借助理性发现规定着自然世界运动的自然法则,那么启蒙知识分子们也可以运用理性来发现那些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法则。这种信念反过来激发他们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四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的本质差异。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知识分子们批判锋芒直指的对象。孟德斯鸠“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代表性思想成果是什么?
(4)概括材料四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他们的共同精神。

2.单选题(共22题)

3.
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来到陪审法庭,参加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投苏格拉底有罪。这不能表明
A.雅典民主是人人直接参政
B.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有抽签和投票
C.雅典民主未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
D.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
4.
古代希腊在设立陪审法庭时,陪审员由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案件审理最终由陪审员与法官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这种做法
A.导致司法审判的历史性倒退
B.是民主精神在司法领域的体现
C.彻底摆脱了贵族势力的影响
D.防止了雅典司法审判出现错误
5.
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满足了人民群众多项权益的要求
④实现了广泛的资本主义民主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6.
美国历史学家斯蒂夫•弗兰克说:“我不认为美国人会觉得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的宪法模式。君主立宪制适用于英国,总统制适用于美国。重要的是,政体的形式必须能够体现遵从宪法规定的人们的真实愿望。”该观点意在强调
A.美国宪法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宪法
B.政体的确定必须依据本国国情
C.宪法的制定必须体现人民的意愿
D.总统制并不优越于君主立宪制
7.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D.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8.
在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这表明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D.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9.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A.《南京条约》三元里人民抗英
B.《北京条约》大沽保卫战
C.《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10.
1956年西欧六国进行《罗马条约》的谈判;7月埃及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0月英法出兵进行干涉,11月美苏联合要求英法立即停火;苏联对匈牙利进行武装干涉;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这说明了
A.美苏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B.社会主义阵营已经解体
C.冷战刺激了西欧的联合
D.冷战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11.
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C.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D.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12.
《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
A.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
B.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13.
有史料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这表明
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
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
C.一口商业是官方垄断
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
14.
《徽商兴衰史》指出:鸦片战争以后,外商的进入使民族资本家群体产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徽商受到冲击,促使微商的解体,这说明
A.鸦片战争不利于产业群体的发展
B.宗法关系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进步
C.徽商本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部分
D.近代民族经济的转型有待政治变革
15.
19世纪末,中国大豆由于出口量急剧增长,种植面积随之迅速扩大。与此相反,中国一向远销欧美、日本和朝鲜的蔗糖、蓝靛,却由于欧洲和爪哇甜菜糖的发展以及德国洋靛的畅销一蹶不振,种植甘蔗、蓝靛的土地纷纷改种杂粮。这说明
A.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B.国际供求关系制约中国经济作物的发展
C.列强的资本输出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D.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16.
梁启超认为:“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关于战国时期“思想自由”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铁犁牛耕是思想自由的动力
B.诸侯争霸为思想自由创造条件
C.礼崩乐坏直接导致思想自由
D.士的崛起是其中的最主要因素
17.
西班牙学者受教皇委托,整理来华传教士的记载,参考各类中国书籍译著、欧洲中国学著作,于1585年出版了《伟大强盛的中华帝国史及其情况以及巨大的财富、宏伟的城市、政府和杰出的发明》一书。到16世纪末,此书以7种欧洲文字重印46次。这表明
①宗教改革后,欧洲新教教派向东方拓展势力
②此书比较客观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③当时欧洲需要关于中国社会情况的详细资料
④该书在欧洲广泛流行,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据此可知
A.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B.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C.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D.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19.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20.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语调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反映了元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
21.
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新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A.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B.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C.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来作历史研究
D.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22.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这部巨著表明,一切能够计时与测量的运动,无论是在地球上的或是在太阳系内的,都可用相同的数学公式来加以描述。”材料中的“这部巨著”提出了
A.万有引力定律B.自由落体定律
C.“日心说”D.狭义相对论
23.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民族民主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24.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3.选择题(共2题)

25.寓言故事: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对岸树上的果子。猴子无法过河,大象则无法上树。双方协商后,大象驮猴子过河,猴子上树摘果,它们都吃到了果子。这告诉我们(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