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699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的工厂工资改革延续了东北解放区公营企业从苏联搬来并最早开始推行的所谓八级工资制。和民国期间混乱的工薪制度的分等、分级不同,它在计算工资时首先按照行业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工人平均工作效率,由高到低划分八个工资等级,并制定工人技术标准,按照工人技术等级和工作好坏评定工资等级。由于标准明确化使得等级上升有了固定尺度,让一部分工人树立了“翻身”信心,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水平。
为了体现产业之间的工资差别.各大区又确定了各产业的工资“等级”,产业所分类别越高,工资标准越高。根据国家要求,各区将重工业放在重要位置,将矿山、冶铁划为一类产业;机械制造、电力为其次;轻工、纺织则更低一些。政府实际是想改变民国时期产业的关系.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产业工人水平施加的非经济力量。
——摘编自孙洁《1950年代工厂工资改革的利弊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资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5年5月7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给美国驻苏联大使威廉·布利特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德国重整海军军备虽然侵犯了美国的条约权利,但并不直接影响美国的利益。美国主要关注的是英、日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军备。美国认为,欧洲大陆国家舰队的规模与英国的利益更为直接相关,因此,英国和德国海军之间的比例问题应该主要由英国自己作出决定。美国的支持态度无疑给了英国巨大的鼓舞。此后,虽然法国表示强烈反对.但英国仍于1935年6月18日与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德国海军军力同英联邦各成员国的海军军力比例为35:100;这一比例是永久性的比例,即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联邦各成员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有权拥有潜艇,且潜艇的吨位可与英联邦各成员国潜艇吨位的总额相等。
——摘编自程文进《美国对德国1935年重整军备的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英法三国对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态度,并分析各自态度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宋代诗人整体对屈原的关注,造成大规模对屈原的评价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执著于屈原呢?……宋代诗人通过对屈原之死、之醒、之流放、之离骚的评价,来表明自己对生死、醉醒、贬放、诗歌的认识。宋虽立国未久,各种危机已暴露出来。这些都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文官官僚制度在这时已经成熟,文人士大夫既完全依附于国家政权,又是这一政权的支柱,使他们更具有政治热情,并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
苏轼在《屈原塔》一诗中盛赞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李觏在《屈原》一诗中却写道:“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筋鲜红食有余。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摘编自游筱《屈骚精神与宋代诗人心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诗人整体关注屈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诗人对待屈原自杀问题的态度,并作简要评析。

2.简答题(共1题)

4.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7题)

5.
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6.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4日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声明,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这一事件说明
A.法院拥有制衡元首的权力
B.美国总统无权签署入境限制令
C.美国的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D.最高法院大法官拥有最高司法权
7.
汉高祖刘邦颁布“贱商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汉武帝与汉高祖的商业政策相比,其不同之处是
A.打压商人的社会地位
B.禁止民间商业的发展
C.对商业实行干预政策
D.对商业实行放任政策
8.
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C.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
D.该地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
9.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10.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三)县、自治县分为人民公社、镇;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材料反映的变化说明
A.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
B.新中国政治民主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C.纠正文化大革命政治错误的表现
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求
11.
下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不属于推动保罗三世变革的因素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B.对宗教改革的支持
C.印刷术的发展
D.缓解天主教面临的危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