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初等教育法》,逐渐形成一种典型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由大学到中学,一轨自下而上由小学到职业学校。一轨为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弟设立的,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弟设立的。前一轨设立的学校有公学、文法中学和大学。这类学校是培养未来统治者或社会上层人士,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费昂贵。后一轨设立的学校主要有初等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小学等,以培养体力劳动者为主,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这两轨极不相通,也不相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学制的特点?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学制的影响?并思考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初等教育法》,逐渐形成一种典型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由大学到中学,一轨自下而上由小学到职业学校。一轨为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弟设立的,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弟设立的。前一轨设立的学校有公学、文法中学和大学。这类学校是培养未来统治者或社会上层人士,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费昂贵。后一轨设立的学校主要有初等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小学等,以培养体力劳动者为主,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这两轨极不相通,也不相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学制的特点?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学制的影响?并思考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2.单选题- (共7题)
2.
古代世界,等级制度或私有制的国家中上层社会对婚姻的约束大多局限在同等级之间的联姻,但古代雅典则规定了公民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而且他们的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是一致的。公民身份是占有土地的前提,而占有土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这些规定
A.保证了雅典公民血统的纯洁性 |
B.表明雅典公民权以土地多少为衡量标准 |
C.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稳定性 |
D.表明农业是雅典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 |
3.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理解最全面的是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
C.公民人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
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
4.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
B.立宪制和议会制 |
C.君主制和共和制 |
D.立宪制和共和制 |
5.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独裁的决策特点相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德国是通过铁血手段实现国家统一 |
B.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帝国具有特殊地位 |
C.德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相对于王权议会权力较小 |
D.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是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
6.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西安事变是曰本间谍所为 |
B.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
C.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
D.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
7.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A.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
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
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
D.―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