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0题)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也要让别人听得懂我们的声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该用心灵去述说,去倾听,去理解,去沟通,去合作。不同的文化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海南岛长夏无冬,黑龙江省长冬无夏 |
B.东部地区湿润,西部地区干旱 |
C.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长江三角洲温暖湿润 |
D.东部河网密布,西部河湖稀少 |
18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blank#}1{#/blank#}时代”;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了“{#blank#}2{#/blank#}时代”.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填空题- (共4题)

⑴、A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此线以西为__________,降水_____。
⑵、B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此线以东地形以__________为主。
⑶、C线为一月________等温线,大体与_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以北耕地以________为主,以南以________为主。
3.解答题- (共4题)
读表格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2)①、③两地纬度接近,但年降水量差异较大,请分析原因。
(3)④地的年降水量、年均温都远高于⑤地,请分析原因。
(4)⑥、⑦两地海拔、年均温都接近,但降水量差异较大,请分析原因。

(1)气候类型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我国塔里木盆地是________气候。
(3)图中气候②和③的分界线是________。
(4)我国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是________气候。
(5)⑤气候区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0道)
填空题:(4道)
解答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