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2.2气候 同步练习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5650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4

1.选择题(共20题)

1.
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却比较湿润,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经度位置不同B.海陆位置不同C.纬度位置不同D.地形不同
2.
北方地区的气候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A.温带大陆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3.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也要让别人听得懂我们的声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该用心灵去述说,去倾听,去理解,去沟通,去合作。不同的文化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
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
A.漠河地区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D.天山山脉
5.
下列关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B.我国冬季南北温差不大
C.7月份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D.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6.
关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南北温度相差不大B.东部地区南北温度相差很大
C.全国各地普遍高温D.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近
7.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受气温影响而存在的是( )
A.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屋
B.南方房屋坡度较大
C.东北地区房屋有双层窗户
D.黄土高原利用毛驴运输
8.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下列句子,每空一词。


9.
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是(  )
A.黑龙江B.内蒙古C.广东、广西D.海南、台湾
10.
冬季时,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在    (  )
A.帕米尔高原B.漠河C.青藏高原D.乌鲁木齐
11.
(题文)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南岛长夏无冬,黑龙江省长冬无夏
B.东部地区湿润,西部地区干旱
C.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长江三角洲温暖湿润
D.东部河网密布,西部河湖稀少
12.
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在讨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中的“春风”时,争论很激烈。从地理角度你认为“春风”应指()
A.偏北风B.偏西风C.冬季风D.夏季风
13.
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生存,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西高东低B.季风区广大C.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D.雨热同期
14.
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最低气温所在的区域分别是(    )
A.火烧寮、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B.漠河、青藏高原C.漠河、漠河D.青藏高原、漠河
15.
下列划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正确的是(    )
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B.秦岭——淮河
C.天山山脉D.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16.

18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blank#}1{#/blank#}时代”;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了“{#blank#}2{#/blank#}时代”.

17.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的景色指的是何地冬季的景观(   )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台湾省D.香港和澳门地区
18.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19.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填空题(共4题)

21.
受________位置和________位置的影响,我国的气候具有________、________显著的特点.
22.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________,人称“________”。
23.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分)

⑴、A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此线以西为__________,降水_____。
⑵、B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此线以东地形以__________为主。
⑶、C线为一月________等温线,大体与_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以北耕地以________为主,以南以________为主。
24.
我国的季风线是 ________ .

3.解答题(共4题)

25.

   读表格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①、②两地年均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①、③两地纬度接近,但年降水量差异较大,请分析原因。   
(3)④地的年降水量、年均温都远高于⑤地,请分析原因。   
(4)⑥、⑦两地海拔、年均温都接近,但降水量差异较大,请分析原因。
26.

   读“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所表示的是________ 季的季风。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这一季节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27.
读我国气候图,回答问题。

(1)气候类型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我国塔里木盆地是________气候。   
(3)图中气候②和③的分界线是________。   
(4)我国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是________气候。   
(5)⑤气候区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________。
28.
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

(1)如图,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F________。   
(2)五个温度带中,我们家乡位于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0道)

    填空题:(4道)

    解答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