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610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反映社会经济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
时代
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收实物。此后,按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
两汉时期
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较少;按人口征收“口赋”,即人头,数量较多。
唐中后期
实行两税法,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清时期
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趋势。
材料二:(民国时期)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20世纪30、40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2)依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税收较古代的新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1978年之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将所得利润上缴国家。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从1994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2018年全年减少税费1.3万亿元。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总体减税费将达到2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

(4)依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税制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分析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
2.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总能在关键时期,把握历史方向,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内容
 
1922年
中共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49年3月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1956年
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结合所学,任选一次会议,分析其决策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性。
材料二:即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是一个前途。第二个前途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废止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论联合政府》(1945年)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论联合政府》发表的必要性。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此后的工作中是如何实践这一理论的。
材料三:“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上述材料,最早出自哪一历史事件。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不断推动中国进步的经验。

2.单选题(共8题)

3.
历史学者郭小凌指出:“古希腊公民大会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辩论……力求以充足的论据和雄辩的论点感染和说服听众,发言逻辑严密,修辞恰到好处,见不到哗众取宠、言之无物的大话空话。”这番舆论反映了古希腊
A.民众充分享有决策权
B.演说决定了民主政治
C.领袖在政治中的作用
D.城邦民主体制的活力
4.
1954年12月19日,***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A.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B.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5.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6.
阅读“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图”,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中共八大的正确指引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7.
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与该项技术革命直接相关的理论成果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
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C.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8.
二战期间,某次国际会议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该会议是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9.
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距今(2019年)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壁铸有小篆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据此推测其最早当属什么时期的墓葬,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
A.玉面人的年代
B.玉面人的特征
C.扁足青铜方鼎
D.鼎内壁的小篆
10.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