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天津市十二校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575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政治文明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两处图文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局面,分析它们对秦朝、唐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1954年9月20日)

——节选自《竺可桢日记》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治的发展,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2.
阅读有关世界经济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举一例说明13、14世纪“世界贸易网”的形成。指出13至19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分析16世纪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材料二中“真正的世界经济”指什么?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与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受哪些重大事件或现象的影响。
材料四 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因此,各国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也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

——《中外历史纲要》

(4)材料四对“经济全球化”做了怎样的评析。
3.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
17—18世纪
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除了传教以外,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
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莱布尼茨说:“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

(1)材料一中两个时期文化传播的方向有何不同?分析这些文化传播对中国和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近代译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中日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译书出版社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即《论法的精神》)
 
(2)概括材料二中两个时期译书的各自特点,试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
材料四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3)材料三、四中两位史学家的史观有何不同,你如何理解罗荣渠的观点?

2.单选题(共9题)

4.
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制度自信
B.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C.直接民主
D.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5.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拥有与两院一样的法律创制权,还执掌国防、外交事务,拥有任命文武官员权力。但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可见,当时法国实际上
A.建立了三权分立政治架构
B.发展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C.已确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D.解决了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6.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7.
***:“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秋收起义中受挫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
8.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工商业环境宽松
C.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农工商协调发展
9.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A.民本思想的盛行
B.儒墨法思想融合
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小农经济的影响
10.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这些举措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改善了经济的发展环境
B.促进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保护了个人的经济权利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11.
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段材料突出的表现了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
12.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同时,也是人类打破划地为牢的陋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这一“历史性的聚会”是
A.德黑兰会议
B.开罗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