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二)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569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世界观,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仅在欧美思想界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诸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代标签”,“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和思维范式已经成为当时许多重大社会政治实践的“合法性”依据。历史学家斯登黑尔称,在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实际上已经获得了一种准“宗教”的地位。
——摘编自周保巍《“社会达尔文主义”述评》
材料二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分析“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欧美备受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天演论》增改进化论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问题?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对外宣传是国家塑造海外形象,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总统专门成立了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20世纪40年代,当大部分中国民众对美国和美国人尚无清晰概念时,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一摘编自王容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策者在华塑造正面光辉的“美国形象”的原因。
(2)抗日战争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做了哪些不符合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之事?
3.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之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施琅再次降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台湾郑克壤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郑克壤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的一部分。
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要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促成康熙帝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名为“施侯租田园”。后世对于施琅的评价,民间有较大争议,传统史学家也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

——据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在国家统一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后世评价不高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部分机构译书情况统计
时间
机构名称
性质
编译出书概况
19世纪40-50年代
墨海书馆
英国伦敦会(新教)自办出版机构
翻译出版宗教读物为主,19世纪50年代陆续翻译出版少量的科技书刊约30余种。
1860-1913年
美华书馆
美国长老会(新教)自办出版机构
翻译发行书40万册,宗教书籍和科技书籍为主,多为教会学堂采用为教材。
1868-1908年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清廷官方译书机构
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等18种,军事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0种。
1901-1904年
译书汇编社、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
留日学生译书机构
译书533种包括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其中政治较多,有《民约论》、《万法精神》《代议政治论》等。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7题)

5.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由此可知
A.帝国的税源发生变化
B.逐步实现了公平与正义
C.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
D.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6.
19世纪上半期,德国盛行科学崇拜,历史学追求“绝对客观”,主张“让史料自己说话”,档案特别是国家档案成为描述历史的唯一可靠依据。其直接结果是
A.否认了历史学的主观属性
B.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元
C.增进德国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
D.历史学成为以国家为本位的政治史学
7.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间发动了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又称晋南游击战),共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此次战役
A.致使日本的政治诱降计划遭受挫折
B.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C.迫使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
D.加速了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8.
1949年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改善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计划出台后,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比例由1939年的13.1%上升到1956年的65%,而英国则由1939年的80%下降到1956年的30%。这表明该计划实质是
A.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B.蚕食老殖民帝国的势力范围
C.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D.确立了石油美元的世界地位
9.
嘉靖末年,明世宗先后颁布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等等。这些法令
A.以“心学”作为指导思想
B.严以驭官宽以治民
C.有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D.使租佃关系普遍化
10.
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郭嵩焘旨在说明
A.优秀传统文化利于救国
B.儒家秩序观适用于欧洲
C.列强借夷夏观侵略中国
D.要主动与西方平等交往
11.
1894年孙中山指出:“是会(兴中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20世纪初《新民丛报》认为重振会党,奠定政党之基,“实欲为复兴中国计”。而《国学今论》则强调“古学复兴”和“民族主义”对“中国复兴”的根本性意义。这表明
A.复兴救国成为共识
B.政党建设是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
C.民族复兴之路艰难
D.通过复兴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