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四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令》。高后五年,“驰商贾之律”。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东西,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六十篇等。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出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之是,何古之法乎?”
(2)根据材料二,比较清末修律过程中论争双方法律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场“礼法之争”。
材料一 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四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令》。高后五年,“驰商贾之律”。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东西,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六十篇等。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出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之是,何古之法乎?”
——摘编自车佐贤《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法律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1904年,清廷设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删改旧律,订定新律。其中,《钦定大清刑律》的修订,立法耗时最久,争议性最大。以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礼教派认为修订新律应“浑道德与法律为一体”,尤不应偏离中国数千年相传的“礼教民情”。沈家本等人主张大力引进西方近代法律理论与制度,运用西方国家的“通行法理”,主张彻底改革中国旧有的法律体系,被称为法理派。经过激烈的争论,新律引进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制度,建立起了近代法律体系,《钦定大清刑律》主张尊卑、良贱、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同时,在礼教派坚持下,礼教在新律中也得以体现。这场礼法之争总体上以法理派的胜利而告终——摘编自肖明明《清末“礼法之争”与法律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比较清末修律过程中论争双方法律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场“礼法之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
材料反映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近代全球化浪潮中扮演了多种角色。请任选其中一种角色。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现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
时间 | 大事 |
1600年 | 英国女王特许成立,采取了“单次航海”制度(见注),临时色彩深厚。 |
1657年 | 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
17世纪晚期 | 控制亚洲棉、丝织物贸易权;直接代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战争 |
1773年 | 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控制了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独占权;开始对华大量走私鸦片;垄断北美茶叶贸易权(后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 |
1813年 | 英国国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 |
1833年 | 英国国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剥夺其商业职能,政治和管理权再次延长20年。 |
1858年 | 受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委托殖民统治权被剥夺。 |
1871年 | 公司解散。 |
——据(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营业资本之兴衰》等编制
注:在每次出海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材料反映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近代全球化浪潮中扮演了多种角色。请任选其中一种角色。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现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等认为乡村改良是摆脱危机,复兴民族的一条希望之路。1923年,民间组织“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向合作社发放低息0.6%-0.7%贷款,再由合作社以1%-1.2%的利息贷给社员。
从1930年开始,合作事业在中国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运动。1935年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16个省。全国合作社数量从1930年2463个增长到1937年的46983个。合作主义作为理想,一直体现在国民党的纲领中,但合作运动也被国民党作为反共政治斗争的工具。1933年国民党政府设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并逐步扩展到川闽甘黔。到了1940年,国民党政府仍继续热衷于合作社的推广,但合作运动既没有解决农村金融的枯竭,也没有改变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村经济的恢复最终成为空话。
——摘编自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和《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贷款应优先社员、组员;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银行以低息贷款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到1956年,全国建立了10.3万个农村信用社,入股农户近1亿户,吸收农民储蓄存款4.32亿元,发放贷款10亿元,提前实现原定的合作金融目标。
——摘编自蓝虹、穆争社《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20-40年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分析国民政府致力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结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等认为乡村改良是摆脱危机,复兴民族的一条希望之路。1923年,民间组织“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向合作社发放低息0.6%-0.7%贷款,再由合作社以1%-1.2%的利息贷给社员。
从1930年开始,合作事业在中国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运动。1935年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16个省。全国合作社数量从1930年2463个增长到1937年的46983个。合作主义作为理想,一直体现在国民党的纲领中,但合作运动也被国民党作为反共政治斗争的工具。1933年国民党政府设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并逐步扩展到川闽甘黔。到了1940年,国民党政府仍继续热衷于合作社的推广,但合作运动既没有解决农村金融的枯竭,也没有改变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村经济的恢复最终成为空话。
——摘编自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和《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贷款应优先社员、组员;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银行以低息贷款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到1956年,全国建立了10.3万个农村信用社,入股农户近1亿户,吸收农民储蓄存款4.32亿元,发放贷款10亿元,提前实现原定的合作金融目标。
——摘编自蓝虹、穆争社《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20-40年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分析国民政府致力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结果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9题)
4.
在古代雅典,即将上任的执政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他不仅要说出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而且还要说明有无家族坟墓以及这些坟墓何在。这种做法有助于
A.维系公民的身份认同 |
B.维护宗教信仰的统一 |
C.保护氏族贵族的权威 |
D.预防敌对城邦的渗入 |
5.
成书于2世纪的《罗马史》中,作者经常用“罗马人破坏合约”、“元老院撕毁和约”(因此)“遭到可耻的失败”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做标题。这反映了作者
A.改革贵族政治的需要 |
B.维护城邦独立的愿望 |
C.尊重契约规则的意识 |
D.客观记述历史的史德 |
6.
2007年1月,民主党占多数的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最低工资法案。参议院许多共和党人以增加给小企业减税为条件,否则他们就不批准该法案,最终双方达成妥协。这表明
A.两党政治扩大了社会基础 |
B.中小资产阶级掌控政权 |
C.分权制衡有利于合理决策 |
D.代议民主体制弊端凸显 |
7.
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捐纳职官,流弊滋多,即行永远停止;1906年度支部再次奏请停止买官捐输。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这反映了清政府
A.吏治变革成效显著 |
B.体制流弊积重难返 |
C.抵制革命收效甚微 |
D.财政改革步履维艰 |
8.
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发布知照称: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但各国与清政府所结之种种条约成于此项知照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此份知照
A.防止了列强干涉革命 |
B.孤立并推翻了清政府 |
C.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 |
D.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
10.
1922-1923年,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在帮助国民党革命的同时,创造独立的生存空间和斗争形式。1935-1937年,共产国际再次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国际的做法
A.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
B.推动了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
C.导致了中国革命重大挫折 |
D.超越了民主革命发展阶段 |
12.
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对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A.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
B.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
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
D.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
14.
清代民众所信奉的财神有五六种之多。其中“武财神”关羽信者众多,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不但数量远超文圣孔庙,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超孔庙。这反映了清代
A.儒学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
B.文学形式出现大变革 |
C.经济变迁影响价值取向 |
D.城市功能呈现多样化 |
15.
1979年,我国国务院颁发《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确定依据1978年企业利润总额为基数,按比例提取留成比例。通常企业原先的效益越好,盈利水平越高,上缴利润定额就越高。这种做法
A.打破了统收统支分配制度 |
B.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活力 |
C.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
D.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16.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1222年成立时,只有宗教法、民法、医学三种科目。1399年帕多瓦大学分化为两所大学:UniversitasIuristarum (主要教授民法、宗教法和神学)和 Un iversitas ARtistarum(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神学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
C.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 |
D.人文精神开始勃兴 |
17.
1791年,法国人民大规模纪念伏尔泰,将其灵柩请如先贤祠;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两者说明了
A.社会变革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 |
B.民主共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
C.专制统治扼杀启蒙思想的萌发 |
D.革命是思想解放的必要前提 |
18.
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
D.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
19.
普鲁士时期流行针对法国的爱国歌曲《莱茵河上的警惕》。19世纪末宣扬全球扩张的《德国至上》成了德国非正式的国歌。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各国 |
B.欧洲大国间力量对比失衡 |
C.法德矛盾成为欧陆主要矛盾 |
D.德国挑战美国霸权的野心 |
20.
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
21.
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万物。……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案件的判决。这说明了唐代
A.官方禁绝渔猎活动 |
B.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
C.佛教观念渗入司法 |
D.儒家仁爱主张普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