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后,在生产关系上出现了什么新特点?造成此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3)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呈现出多样性、各具民族特色的新特点。结合20世纪以来主要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史实,举例并加以说明。(至少以二个国家为例)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1)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时间轴。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后,在生产关系上出现了什么新特点?造成此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3)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呈现出多样性、各具民族特色的新特点。结合20世纪以来主要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史实,举例并加以说明。(至少以二个国家为例)
2.
(上海开埠)

(1)英国在上海辟设租界所依据的主要文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3)有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如何理解?
材料:下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1)英国在上海辟设租界所依据的主要文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3)有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如何理解?
3.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2.单选题- (共14题)
4.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
B.君主立宪体制有待于完善 |
C.权利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
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
5.
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C.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D.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6.
在广为人知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这样赞扬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抗战期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
A.百团大战 |
B.平型关战役 |
C.台儿庄战役 |
D.淞沪会战 |
7.
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应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8.
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佐藤首相在观看某一电视实况转播时,称自己仿佛在做一场噩梦,并不加掩饰地说:“他(美国总统)自己不是说了吗?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随后,他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了。佐藤首相的这一反应是针对
A.尼克松访华 |
B.《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 |
C.中美建交 |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9.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饥饿、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C.富尔顿演说 |
D.舒曼计划 |
10.
近日,考古专家对上海青龙镇遗址中地标性建筑隆平寺的地宫,进行了系统挖掘。获取了银质的阿育王塔、万余枚各时代的钱币等一系列文物。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可以用于研究唐宋时期上海地区( )
①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
②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地区之一
③建筑风格和市政布局
①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
②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地区之一
③建筑风格和市政布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③ |
11.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2.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
C.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
13.
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幅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
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
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
14.
下面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表。此表反映了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
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
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
16.
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 |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
17.
观察下面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蛋糕”一角的关键因素是


A.中国的五四运动激怒了帝国主义列强 |
B.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 |
C.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事务 |
D.德国主动请求和会把其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