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530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棉布应有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

时间项目

1860

1894

1913

1920

1986

手工织布所占比重其中:农村土布

96.82

85.85

65.17

71.45

43.16

96.82

85.85

63.89

65.52

38.77

机器制布所占比重其中:进口布

3.18

14.15

34.83

28.55

56.84

3.18

13.36

32.57

24.20

11.84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1952-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比较表

 

钢(万吨)

煤(亿吨)

电力(亿千瓦时)

石油(万吨)

粮食(亿吨)

棉花(万担)

1952年

135

0.6649

72.6

44

1.639

130.4

1957年

535

1.3

193.4

146

1.95

164

增长率

396.3%

195.5%

266.3%

331.8%

119%

125.8%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1)材料一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进口机制布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2-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出现这一情况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文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宋元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国力开始超出东亚文化圈,通过启发西方的现代化运动,最后影响到全世界。马可波罗那一代人发现世界最重要的意义是发现中国。他们在中国形象中发现了新观念,发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中国形象成为财富与君权的象征,无论经济维面还是政治维面,都表现出欧洲文化的向往。……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阶段,“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在过程上基本相同。……世界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现代化既不是西方独自的发明创造,也不可能为西方所独享。

——摘编自周宁《世界是一座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构建》

材料中蕴含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诸多信息,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成理。)

3.单选题(共28题)

4.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6.
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湖。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故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运动。这表明当时
A.“工农武装制据”的道路探索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B.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C.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D.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
7.
甲午战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
B.使国人学习的对象从西方转为日本
C.使传统儒学的地位遭到全盘否定
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8.
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9.
《资政新篇》全文分4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下表是4个部分字数和所占比例,这说明
 
用人失察类
风风类
法法类
刑刑类
总计
字数
511
1,095
5,340
522
8,288
所占比例
6.17%
13.21%
64.43%
6.3%
100%
 
A.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从器物上升到制度
C.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
D.《资政新篇》适应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
10.
图 1、图 2 分别为人民艺术家古元创作于1947年的版画作品《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这两幅作品反映了
A.抗日根据地土改的蓬勃开展
B.边区农村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三大改造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D.解放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11.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12.
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C.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13.
以下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B.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文革”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
D.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14.
《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两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
D.奉行真正的不结盟
15.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16.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17.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18.
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19.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官营手工业渐衰落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20.
经济学家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因为政府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这一表述反映出作者认为洋务运动缺乏
A.清政府的扶持
B.自由的国内环境
C.工业化的资金
D.西方国家的支持
21.
1860年后,英法等国在华设立使馆并派驻公使,清廷内部渐有遣使驻外之议。名士李慈铭指出:“我之使彼,形同寄生,情类质子,供其监策,随其嘲笑,徒重辱国而已。”这表明
A.中体西用观念兴起
B.崇洋媚外受到批评
C.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西方列强侵略加深
22.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23.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
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
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
“民工潮”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有突破之时,促成了一个“体制外”的劳动力市场。它使资源配置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这反映了“民工潮”的出现
A.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B.引发了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
C.为体制创新提供了动力
D.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25.
1978年10月,中美洽谈合作的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英语词汇“jointventure”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反映了( )
A.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B.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C.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D.美方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26.
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一个新的剧种诞生。材料主要说明京剧
A.是徽调与汉调合流而成
B.徽商的运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C.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
27.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此做法
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
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
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
28.
下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9.
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材料说明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C.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30.
1944年,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说,中国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不仅代表中国,而且代表着过去在国际会议中毫无发言权的亚洲人民。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
B.积极支持亚洲邻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C.认可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争取英美盟国援助东方战场的抗战
31.
1902年,晚清桐城派教育家吴汝纶指出“一国之民,不可使语言层差不齐,此为国民国体最要之义”。他主张向日本学习,在学校推广国语教育。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以京音统一天下音律,以实现语音统一。这表明吴汝纶认识到语言统一
A.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B.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便于民众接受西方的文明
D.利于加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