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全国棉布应有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
时间项目 | 1860 | 1894 | 1913 | 1920 | 1986 |
手工织布所占比重其中:农村土布 | 96.82 | 85.85 | 65.17 | 71.45 | 43.16 |
96.82 | 85.85 | 63.89 | 65.52 | 38.77 | |
机器制布所占比重其中:进口布 | 3.18 | 14.15 | 34.83 | 28.55 | 56.84 |
3.18 | 13.36 | 32.57 | 24.20 | 11.84 |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1952-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比较表
| 钢(万吨) | 煤(亿吨) | 电力(亿千瓦时) | 石油(万吨) | 粮食(亿吨) | 棉花(万担) |
1952年 | 135 | 0.6649 | 72.6 | 44 | 1.639 | 130.4 |
1957年 | 535 | 1.3 | 193.4 | 146 | 1.95 | 164 |
增长率 | 396.3% | 195.5% | 266.3% | 331.8% | 119% | 125.8% |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1)材料一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进口机制布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2-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出现这一情况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2.论述题- (共1题)
材料 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文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宋元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国力开始超出东亚文化圈,通过启发西方的现代化运动,最后影响到全世界。马可波罗那一代人发现世界最重要的意义是发现中国。他们在中国形象中发现了新观念,发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中国形象成为财富与君权的象征,无论经济维面还是政治维面,都表现出欧洲文化的向往。……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阶段,“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在过程上基本相同。……世界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现代化既不是西方独自的发明创造,也不可能为西方所独享。
——摘编自周宁《世界是一座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构建》
材料中蕴含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诸多信息,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成理。)3.单选题- (共28题)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
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
D.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
A.“工农武装制据”的道路探索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
B.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
C.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
D.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 |
A.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 |
B.使国人学习的对象从西方转为日本 |
C.使传统儒学的地位遭到全盘否定 |
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
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
| 用人失察类 | 风风类 | 法法类 | 刑刑类 | 总计 |
字数 | 511 | 1,095 | 5,340 | 522 | 8,288 |
所占比例 | 6.17% | 13.21% | 64.43% | 6.3% | 100% |
A.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从器物上升到制度 |
C.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 |
D.《资政新篇》适应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 |

A.抗日根据地土改的蓬勃开展 |
B.边区农村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
C.三大改造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
D.解放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B.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
C.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
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

A.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
B.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C.“文革”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 |
D.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
C.“两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 |
D.奉行真正的不结盟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
A.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
C.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
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
D.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
A.清政府的扶持 |
B.自由的国内环境 |
C.工业化的资金 |
D.西方国家的支持 |
A.中体西用观念兴起 |
B.崇洋媚外受到批评 |
C.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
D.西方列强侵略加深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


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 |
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 |
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A.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
B.引发了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 |
C.为体制创新提供了动力 |
D.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
A.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 | B.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
C.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 | D.美方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
A.是徽调与汉调合流而成 |
B.徽商的运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
C.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
D.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 |
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 |
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
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 |
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 |
时段 | 流行话题 |
五四运动前 |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
五四运动后 |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 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
B.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
C.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
A.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 |
B.积极支持亚洲邻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
C.认可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
D.争取英美盟国援助东方战场的抗战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