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zhèn)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1787年初麦迪逊致信华盛顿说:“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或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独立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而在后者,13个州将成为一个完整的共和国的郡县,受到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除非把各州统统消灭,并将它们全部联合到一个巨大的社会里,就不能铲除这一祸根”,“修补邦联制不可能符合这一目的”。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1980年8月,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时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后来是怎样解决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让邓小平有感而发的背景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我国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采取的措施。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3分)
2.简答题- (共1题)
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
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种看法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学人中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鸦片战争史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这场战争及对其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的评价并不一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我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评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评论,总是会得到更多的认同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本文想就这场战争究竟是不是鸦片战争以及它的基本评价问题,发表一些浅见,……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国的历史文献从来都如实地称之为鸦片战争。当时的英国对此也是没有疑问的。但到了后来,英国的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却力图证明鸦片在当时整个局势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总之,力图说明这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与落后的东方文化的战争。
——蒋大椿《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1题)
①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全体公民皆可参与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③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限制。
④这些规定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法律至上 | B.主权在民 | C.公民意识 | D.权力制约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A.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
B.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
C.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
D.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 |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B.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
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
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
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A.临时政府的腐败无能 |
B.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发动 |
C.城市生活资料的匮乏 |
D.城市工人阶级的普遍觉醒 |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吸取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A.官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民营手工业 |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
A.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B.农村中租佃经营关系已经非常普遍 |
C.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
D.减免租税已经成为地主的经常行为 |

A.中国人口的第一次高峰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 |
B.伴随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和中国出现人口增长高峰 |
C.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
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促进人口的增长 |
A.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
B.使欧洲从此居于世界中心 |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
D.直观反映了大国兴衰历程 |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

A.中国陷入世界市场 | B.洋务民用企业发展 |
C.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 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 |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
A.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 |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他行业的革命 |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4.选择题- (共7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4月24日,“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华光礁1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该船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人民网
材料二:据考评,“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示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