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3单元第2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测试题

适用年级:二年级
试卷号:45437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经济危机把德国推向了绝境,魏玛共和国无能为力,国际社会也没有救助,谁能拯救德国,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1930年9月14日是德国走向独裁的关键的一天,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把5月8日对于德国的纪念意义从“战败日”改为“胜利日”,“感谢盟军把我们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
——摘编自《人民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德国是如何反思战争的。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以旧军队为基础自发组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它的领导人物大多数都是一些旧军官,部队成分比较复杂,有的组织纪律不严,往往抗敌不足,扰民有余。义勇军人数最多时曾达三十余万,活动几遍于东北全境。但为时仅年余,先后失败。尽管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政策,东北义勇军在装备、训练各方面相形见拙的情势之下,仍然不顾一切,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相拼,这种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敬佩的
——郝银侠《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之原因分析》
材料二东北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它开始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进行的斗争极端艰苦卓绝,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马沈《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2.单选题(共15题)

3.
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到:“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进攻波兰
4.
有学者认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东三省,标志着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以此为标准,二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应该是
A.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B.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
C.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D.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深刻反思。下列事件中,意在阻止形势恶化,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二战爆发的是
A.国际联盟的建立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D.《非战公约》的签订
6.
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西班牙内战
C.慕尼黑阴谋
D.德国吞并奥地利
7.
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在我们的头上。”这是
A.对过去反苏反共立场的辩解B.对美国过去对德政策的指责
C.为英国外交场合的形象作秀D.对于绥靖政策的懊悔与反思
8.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发表演说时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与张伯伦所谓两次“光荣的和平”相关的条约是(  )
A.《凡尔赛和约》《非战公约》B.《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议》
C.《五国条约》《慕尼黑协议》D.《洛迦诺公约》《反共产国际协定》
9.
希特勒曾对一条约作出了如下的评价:“让我们把这一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他评价的是
A.《慕尼黑协定》
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洛迦诺公约》
10.
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结局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1.
1938年希特勒曾说:“……三年前我们曾派小股部队进军莱茵区,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险的时候。那时如果法国出来阻止我们,我们只有撤退……”,德军进入“莱茵区”,法国可以阻止的依据是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海军条约》
D.《九国公约》
12.
1939年12月,日本阿部内阁签署《对外政策方针纲要》,提出“对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确保日苏两国平静无事”“努力使我方可能向南洋方向发展”的主张。日本此时出台《对外政策方针纲要》,是由于
①德国在欧洲闪电战的胜利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
③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④英美荷对日本实施贸易禁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
13.
墨索里尼曾明确规定“事情的解决必须不迟于1936年”;在打几场胜仗之后,“要想瓦解那个帝国不应该是一桩艰难的任务”,“用这种方法什九能够保证成功”。这件“事情”指的是
A.颠覆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B.吞并埃塞俄比亚
C.建立“新罗马帝国”
D.同德国缔结盟约
14.
不少学者认为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于1936年。其对应的史实应当是
A.九一八事变
B.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C.七七事变
D.近卫文麿内阁上台
15.
二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法西斯势力借经济危机的混乱趁机而起
C.建立政党赢得国会选举
D.法西斯势力对内进行独裁对外进行扩张
16.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历时一年到达陕北吴起镇。这一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发生于此期间的重大事件是
A.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B.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C.西班牙内战爆发
D.意大利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17.
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伸张正义B.铸剑为犁C.强权政治D.助纣为虐

3.选择题(共1题)

18.小明了解了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后.产生了疑问:“沸腾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看到,液体各处都有产生气泡的情况,能够证明内部和表面都发生了汽化现象;但对于蒸发现象,如何能证明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呢?“你想如何证明这个问题呢?把你的设想写出来,并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