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
“夫仁政必自经界(即田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什么是宪政?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宪政的实践,后形成成文的宪法。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但没有(成文)宪法,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也实行宪政。例如法国、美国等等。——摘自李学俊《齐国革命与中国的宪政》
材料三 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即: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土崩瓦解。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并向***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听了以后,非常明确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行“仁政”?(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模式的转换史,每一次资本主义的全面性危机的爆发往往意味着一个旧模式的终结和一个新模式的诞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创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曼彻斯特模式。到1929~1933年的大萧条宣告英国模式的终结。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罗斯福“新政”实践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以政府全面干预经济、主张充分就业和刺激有效需求为特点的“罗斯福秩序时代”模式终于形成,这一模式在战后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危机宣告凯恩斯主义的破产,资本主义发展开始转入里根—撒切尔时代。美国走向一条全面修正“罗斯福秩序时代”的经济社会政策的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里根—撒切尔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材料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模式的转换史,每一次资本主义的全面性危机的爆发往往意味着一个旧模式的终结和一个新模式的诞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创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曼彻斯特模式。到1929~1933年的大萧条宣告英国模式的终结。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罗斯福“新政”实践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以政府全面干预经济、主张充分就业和刺激有效需求为特点的“罗斯福秩序时代”模式终于形成,这一模式在战后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危机宣告凯恩斯主义的破产,资本主义发展开始转入里根—撒切尔时代。美国走向一条全面修正“罗斯福秩序时代”的经济社会政策的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里根—撒切尔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新美国模式诞生了。——摘自王友明《新美国模式的历史溯源与基本特征》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一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加以阐释并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爱因斯坦曾在1939年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件中警告罗斯福总统,德国可能在制造原子弹,并提出美国也应该制造原子武器。这一建议让他懊悔终生,并促使他致力于销毁核武器的运动。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进行了不懈斗争。
(2)据材料二,爱因斯坦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材料一 爱因斯坦曾在1939年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件中警告罗斯福总统,德国可能在制造原子弹,并提出美国也应该制造原子武器。这一建议让他懊悔终生,并促使他致力于销毁核武器的运动。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进行了不懈斗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
材料二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系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障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请千万不要忘记这。——爱因斯坦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演讲
(1)据材料一,爱因斯坦对核武器的前后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2)据材料二,爱因斯坦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2.单选题- (共6题)
6.
亚里士多德认为伯里克利时期“法律渐渐失去了固有的尊严而贫民群众遂掌握了这种整体的最高治权,所谓的雅典民主史,不过是穷人权力不断上升并压迫富人的历史。”对其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法律至上的原则受到公民大会的挑战 | B.雅典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 |
C.雅典激进的民主制度并非理想的政体 | D.雅典民主的本质是穷人对富人的统治 |
7.
下表(数据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A. 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B. 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C. 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D. 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 1950 | 1960 | 1970 | 1973 |
与日本的贸易 | +2.4 | +2.0 | -15.9 | -19.4 |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 +2.0 | +10.7 | -5.8 | -17.8 |
A. 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B. 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C. 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D. 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8.
张海鹏在《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这一现象的重大意义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数字。”这次内迁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彻底改变我国陈旧的工业布局 |
C.为西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 |
9.
甲午战争后,清御史陈璧建议“为船政开自然之利,开煤矿、铁矿、铸造洋钱、设招商局、兼造民用品,商品化经营”。该建议反映了
A.陈璧主张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陈璧主张打破洋务企业官办体制 |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10.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咋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 B.反对尊孔复古 |
C.捍卫《临时约法》 | D.倡导科学精神 |
11.
关于下图反映的四股思潮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一和图四对旧文化的态度完全相同 |
B.图二是图一反映的思潮的发展和深化 |
C.图二、三分别代表反动和进步的思潮 |
D.四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潮互为因果关系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