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1年大陆会议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由于主张废除《邦联条例》、重新制定新宪法的代表占优势,这次会议即成了全国制宪会议。出席会议的大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由于利益不同,南方和北方、大州与小州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9月25日国会通过10条修正案,交由各州批准。从1791年12月15日这些修正案得到批准起,开始生效。这10条修正案通称《人权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摘编自大卫·埃默里·施《美国史》等
材料二1911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简称各省代表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大纲内容多不完备,局限于对国家机关的规定。1912年1月25日,在各省代表会上,景耀月等5人提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其主要内容除继续援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关于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政府机关采取三权分立原则、实行总统制的规定外,同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1月28日,参议院成立,制定审议《临时约法》的参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2月7日,参议院开始审议《临时约法》草案。随着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的制定刻不容缓。3月8日仓促完成审议,决定将原案内的总统制,增改为责任内阁制。3月11日,即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袁世凯就任总统后,中央权力的运行严重违背临时约法精神,至1914年被袁氏《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期仅两年。此后,孙中山先生虽发动了维护约法的护法运动,也告失败。
——摘编自《中国档案报》总第2204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过程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和过程特点。
材料一1781年大陆会议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由于主张废除《邦联条例》、重新制定新宪法的代表占优势,这次会议即成了全国制宪会议。出席会议的大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由于利益不同,南方和北方、大州与小州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9月25日国会通过10条修正案,交由各州批准。从1791年12月15日这些修正案得到批准起,开始生效。这10条修正案通称《人权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摘编自大卫·埃默里·施《美国史》等
材料二1911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简称各省代表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大纲内容多不完备,局限于对国家机关的规定。1912年1月25日,在各省代表会上,景耀月等5人提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其主要内容除继续援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关于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政府机关采取三权分立原则、实行总统制的规定外,同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1月28日,参议院成立,制定审议《临时约法》的参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2月7日,参议院开始审议《临时约法》草案。随着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的制定刻不容缓。3月8日仓促完成审议,决定将原案内的总统制,增改为责任内阁制。3月11日,即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袁世凯就任总统后,中央权力的运行严重违背临时约法精神,至1914年被袁氏《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期仅两年。此后,孙中山先生虽发动了维护约法的护法运动,也告失败。
——摘编自《中国档案报》总第2204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过程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和过程特点。
2.单选题- (共18题)
2.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的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
3.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
C.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
4.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
5.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A.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6.
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
C.中共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 |
D.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
7.
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谈判中,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只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
D.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
8.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9.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
B.世界已是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 |
10.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
11.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革 |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起源 |
13.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
14.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
15.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
C.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
D.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
16.
魏源在《海国图志》记述“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是America在明清时期的中文标准译名)一土,孤悬于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据此可知
A.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宣告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 |
C.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了解尚存缺陷 |
D.对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质疑 |
17.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
B.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C.“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
18.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
19.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