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2题)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从16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惟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问题:叙述“大西洋时代”近代文明的发展。材料一:西班牙国王委任的尤卡坦地区主教迭戈•德•兰达曾以清除异端为名主持过一次大规模毁坏玛雅神像和抄本的行动。他的著作《尤卡坦纪事》记载了尤卡坦半岛玛雅人的生活习俗.文化和文物。其中,记载玛雅的长历法编到2012年结束。……玛雅的象形文字已经失传,无法完全破译。
——《失落的玛雅》
材料二:大多数玛雅文明研究者所引用的都仅仅是一块出土于墨西哥南部塔巴斯克州的名为第六纪念碑(Monument 6)的石碑……由于碑文残破,上面的文字内容中提到,在第13个白克顿周期结束时(即2012年),上帝将降临人间。……根据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萨图诺的观点,碑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在碑文中我们没有看到这样写着,比如说‘这里将是世界末日,世界将毁于火海’这样类似的语句。整个碑文中都没有这样的描述。”……名为皮克的玛雅部落长老曾对美国媒体称……2012年12月21日只是玛雅历法中重新计时的“零天”,表示一个轮回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并非指世界末日。
——《2012年为何不会发生世界末日》美国太空总署
材料三:美国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玛雅文化遗址取得重大发现,包括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玛雅天象表,记录着天象和日历。日历延续至今后7000余年。
——2012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
问题:请你站在“末日说”反驳者的立场上,根据上述材料进行论述。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革命时发现:“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其实,同光年间的清政府也曾实行了“洋务新政”。但是,美国学者费正清先生指出:“不料(清统治者)却发现他们自己被吸入了无法抗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用一项西方事物导致他们必须借用另一项。”
同光年间,就连权倾朝野并被视为顽固派首领的那拉氏,也不得不从默许.镇压者,转变为实际上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但是恰恰如此,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改革引起了“参与性爆炸”,意思是因为改革而引起了革命。
问题:(1)同光年间,清政府进行了哪些自救性的变革?
(2)如何理解同光年间的清统治者“被吸入了无法抗拒的过程”?
(3)如何评价同光年间的自救活动?
材料:狄青是极富盛名的战将之一,与西夏和议后声名大振,很快任枢密副使。他率军战胜侬智高后,皇帝欲将其晋升为枢密使,纵是之前提拔过他的宰相庞籍.欧阳修等人也反对,提出再有功勋则无官职可赏,如太祖时厚赏钱款即可。
——摘编自汪圣铎《两京梦华》
问题:(1)狄青生活在什么时代?在狄青的时代,可能会有哪些助力和阻力影响战局?
(2)狄青升任枢密使时遭到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为什么?
3.单选题- (共27题)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
A.汉穆拉比 |
B.图坦卡蒙 |
C.伯里克利 |
D.屋大维 |
A.爱琴文明时代、罗马王政时代、中国夏朝时代 |
B.希腊荷马时代、罗马共和时代、中国殷商时代 |
C.希腊殖民时代、罗马王政时代、中国春秋时代 |
D.希腊古典时代、罗马帝国时代、中国战国时代 |
A.缺乏普遍充分的思想启蒙运动 | B.选择了自上而下的进化道路 |
C.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使然 | D.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先发国家 |
A.北约东扩与华约东扩 |
B.欧盟东扩与北约东扩 |
C.西欧东扩与东欧东扩 |
D.欧盟东扩与东盟东扩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D.土地改革取得圆满成功 |
A.真正反映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 |
B.为研究城市化提供第一手资料 |
C.有助于全面和连续的认识历史 |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
C.全球化将冲击本土文化 |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
A.美国、法国 |
B.美国、英国 |
C.英国、德国 |
D.日本、德国 |
A.绕过非洲到达亚洲 |
B.向西航行到达美洲 |
C.穿越地中海向东航行 |
D.横穿大西洋到达亚洲 |
A.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B.欧洲的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
C.各地资源和财富的涌入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
D.人类各地区的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融合 |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 B.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
C.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
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 | 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 |
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 | 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
A.霍布斯.洛克 |
B.霍布斯.卢梭 |
C.洛克.卢梭 |
D.卢梭.洛克 |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
A.《咏利玛窦》 |
B.《咏崇祯历书》 |
C.《咏自鸣钟》 |
D.《咏泰西水法》 |

A.真实定格了柏林战役令人激动振奋的历史瞬间 |
B.反映了创作者内心对战争胜利充满骄傲与自豪 |
C.还原了历史场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D.再现战斗胜利后柏林城市残垣断壁的景象 |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走狗 |
B.长江流域的门户已被打开 |
C.外国人仰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在中国享有特权 |
D.当时清朝对洋人阿谀逢迎的风气 |
4.选择题- (共10题)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④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④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④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2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