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高中历史指导必修三复习:第二单元测评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389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2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24日,日军调集12余万兵力、飞机200余架、各类大炮600多门,开始强渡新墙河,拉开了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序幕。
吸取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薛岳制定了“天炉”战术,在诱攻及伏攻地区纵深配备兵力,从四面八方像巨炉熔铁般围歼日军。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20余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沼泽,致使日军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为策应湘北战场,12月25日赣北作战开始,到1942年1月6日结束。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方战报称日军伤亡56944人,我方损失为28116人。重庆各报纸连续以大量篇幅报道战况,并发表评论祝贺长沙第三次大捷。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月11日的社论中写道:“敌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同时进攻湘北,这在政治上是想表示它既可在海上进攻英美,也可在陆上同时进攻中国,以炫耀其兵力……此次长沙大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阵中日报》1月31日社论称:“使全国将士心理上为之一变。因为过去一般人都有这样的错误心理,都是说敌人的箭头面向谁,谁就倒霉。这次可以证明你只要有卓越之指导,必死的决心,一样地也是攻不动的。”伦敦《每日电讯报》说:“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会战后的第22天,美国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与目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2.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一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二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图一 图二
据图一和图二,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4.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2.选择题(共2题)

7.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①物种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的变动 ④海平面的升降

8.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①物种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的变动 ④海平面的升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