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若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当时,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被派往法国分别配属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中。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和国内民众遥相呼应,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他们和北京、上海的青年们,同样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摘编自《华工军团的血色浪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若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当时,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被派往法国分别配属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中。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和国内民众遥相呼应,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他们和北京、上海的青年们,同样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摘编自《华工军团的血色浪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战后赔款义务为由,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危机一方面严重摧残了德国经济,导致德国通货膨胀日甚一日,国内政局剧烈动荡;另一方面法、比出兵又激怒了德意志民族,遭到全德国的普遍反抗和愤恨。其次,英、美等国对法、比的行为提出批评和指责。美国曾告诫法国,如果法国出兵鲁尔,英美将在国际金融市场抛售法郎,促使法郎贬值。法国为维持占领鲁尔的军事开支背负了巨大的国际压力和财政负担。最终法国普恩加来政府被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道威斯计划”。从此,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所拥有的优势渐渐丧失,美国则起而代之。
——摘编自冯春龙《论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
(l)根据材料,概括法国被迫同意“道威斯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威斯计划”对“凡尔赛体系”及各国的影响
材料
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战后赔款义务为由,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危机一方面严重摧残了德国经济,导致德国通货膨胀日甚一日,国内政局剧烈动荡;另一方面法、比出兵又激怒了德意志民族,遭到全德国的普遍反抗和愤恨。其次,英、美等国对法、比的行为提出批评和指责。美国曾告诫法国,如果法国出兵鲁尔,英美将在国际金融市场抛售法郎,促使法郎贬值。法国为维持占领鲁尔的军事开支背负了巨大的国际压力和财政负担。最终法国普恩加来政府被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道威斯计划”。从此,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所拥有的优势渐渐丧失,美国则起而代之。
——摘编自冯春龙《论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
(l)根据材料,概括法国被迫同意“道威斯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威斯计划”对“凡尔赛体系”及各国的影响
2.单选题- (共38题)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
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
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
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
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
4.
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
D.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
5.
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
A.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 |
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C.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 |
D.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 |
6.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日本感到蒙受了极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讽刺英国代表说:“无论如何,你们给同盟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但日本也以美国等承认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而聊以自慰。与材料内容相关的是( )
A.《四国条约》 | B.《五国条约》 |
C.《九国公约》 | D.《大西洋宪章》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大军事集团相持到同盟国集团瓦解的过程。下列大事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
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④凡尔登战役结束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
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④凡尔登战役结束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②③④① |
D.②③①④ |
8.
19世纪末,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快速崛起,赶超或接近英国、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这主要由于德意日等国
A.完善的代议制民主的优越性 |
B.摒弃自由主义模式的局限性 |
C.后发国家经验汲取的普遍性 |
D.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
9.
下列关于凡尔登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惨重的战争②法国为驱赶德军出境而发动的战争③德国一举歼灭法军主力的目的未能达到④此战役没有使其中任何一方取得绝对优势()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0.
观察漫画: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比利时、法国等,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漫画表明


A.二战爆发前的欧洲局面 | B.欧洲国家沦陷的过程 |
C.英国屈服德国的原因 | D.大国外交政策的后果 |
11.
1919年9月,一位中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固有文明虽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未来世界,然而中国文明也颇有足以证明西洋文明之错误,为未来中国固有文明之指导者。一些中国人发现“西洋文明之错误”是缘于
A.辛亥革命无以救治中国 |
B.一战和巴黎和会的国际矛盾 |
C.对五四运动的恐惧 |
D.中国共产党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纲领 |
12.
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却转而支持中国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 |
B.日本已没有再被继续利用的价值 |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高 |
D.为了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
13.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4.
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这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
15.
1917年初,中国政府内部激烈讨论对德参战议题。严复对友人说“兵亊一解之后,国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据此可知,严复
A.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 |
B.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奉行对德中立政策 |
C.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 |
D.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政才有条件一致对外 |
16.
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 |
B.两个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 |
C.两个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两个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 |
17.
1930年,希特勒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那他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德国)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对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
B.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 |
C.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 |
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 |
18.
1936年,德国采取了破坏以往条约的某一行动,英国政府以这只不过是希特勒要收回“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为理由,对法西斯德国姑息纵容。据此判断,当时德国的“某一行动”是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 B.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
C.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 D.出兵吞并奥地利 |
20.
(加试题)1909年,英国作家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出版的著作《巨大的错觉》,在其中写到:即使德国军方可能想和英国分个高下,但“在德国国内也没有哪个重要机构能够避开严重的损失”。要是战争爆发,“整个德国金融界会对德国政府施加影响,以结束对德国外贸毁灭性的局势”。安吉尔认为世界大战能够避免的原因是
A.德国国内矛盾尖锐,害怕战争 |
B.全球化的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
C.德国综合国力不如英国,不会发动战争 |
D.个别历史人物可以阻止战争的爆发 |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日本趁此机会
①占领了太平洋上原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
②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
③加紧向英、法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④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加强争夺
①占领了太平洋上原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
②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
③加紧向英、法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④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加强争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2.
20世纪上半期,有英国首相这样说道:“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注:第一次世界大战),想到700万年轻人没能享受青春年华……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我的首要职贵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再次爆发大战结合所学推测,这一言论出现在下列哪个时间点最为合理?
A.1929年10月 |
B.1938年7月 |
C.1940年7月 |
D.1942年1月 |
23.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 1910年 | 1913年 | 1920年 | 1930年 | 1938年 |
美国 | 26.5 | 31.8 | 42.3 | 41.3 | 28.8 |
英国 | 6.5 | 7.7 | 9.2 | 7.4 | 10.5 |
德国 | 13.6 | 17.6 | 7.6 | 11.3 | 23.2 |
法国 | 3.4 | 4.6 | 2.7 | 9.4 | 6.1 |
俄国 | 3.5 | 4.8 | 0.16 | 5.7 | 18.0 |
日本 | 0.73 | 0.25 | 0.84 | 2.3 | 7.0 |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A.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
B.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
C.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
D.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
24.
1933年1月,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此后不断突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这些“突破”包括
①制造“国会纵火案”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④出兵吞并奥地利
①制造“国会纵火案”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④出兵吞并奥地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5.
某巴黎和会英国代表团成员,在1919年曾撰文,“他的言辞传到欧洲各国人民的耳中,甚至盖过了其本国政治家的声音。敌国的人民相信他会履行与其签订的契约,盟友国家的人民不仅把他视为一个胜利者,还几乎把他视为预言家。……美国陆军处于历史的顶点。……在金融领域美国更是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欧洲欠美国的债务不仅已经超出了其支付能力,而且只有给它进一步的大规模援助才能把欧洲从饥饿和破产中拯救出来。他从西方走来,……为我们奠定未来的基础。”该文旨在
A.说明英国已经无法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
B.强调英国应将领导世界的责任交给美国 |
C.揭示美国的声望和威尔逊总统的影响力 |
D.希翼美国应当领导世界并主动有所作为 |
26.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发表演说时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与张伯伦所谓两次“光荣的和平”相关的条约是( )
A.《凡尔赛和约》《非战公约》 | B.《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议》 |
C.《五国条约》《慕尼黑协议》 | D.《洛迦诺公约》《反共产国际协定》 |
27.
《非战公约》虽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它的进步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规定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规定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28.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中国五四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生反映出
A.战败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情绪 | B.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C.战后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 D.凡尔赛体系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
29.
1917年出现于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在俄国3月和11月爆发了两次革命,深刻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这种“影响”可以理解为
A.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B.德国集中军事力量在西线,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
C.欧洲东线战事基本结束,加速了一战的进程 |
D.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标志着一战的结束 |
30.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社会各个阶层的对立一时间被忘却……所有的市民相互合作,这些事情都被美化了。”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B.自由民主理想的扩张 |
C.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 D.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 |
31.
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有
A.依靠法西斯政党通过合法的议会道路自下而上夺取政权 |
B.依靠天皇,军部法西斯势力左右政局,自上而下取得政权 |
C.利用了社会政治危机的有利时机 |
D.利用人民痛恨《凡尔赛条约》的情绪进行欺骗性宣传 |
33.
有历史学家指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一战所有的主要参战国均严重低估了现代化军队所要花费的弹药数量。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表明一战
A.极大破坏社会生产力 |
B.促使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
C.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D.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35.
华盛顿会议在凡尔赛体系没有涵盖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召集者,也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赢家”,下列选项中能对这一观点给予最有力支撑的是
A.由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暂时缓解了列强间的矛盾,使美国赢得威望 |
B.会议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削弱了英国海军的优势地位、抑制了日本在东亚的势力 |
C.华盛顿会议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
D.美国获得了靠近日本水域的作战基地,限制了日本的海上扩张 |
36.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原则”带到巴黎兜售时,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威尔逊和劳合·乔治一样想竭力控制欧洲
②威尔逊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实质上是力图控制世界霸权
③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均反对制裁德国
④法国竭力削弱德国的政策遭到英国的反对
①威尔逊和劳合·乔治一样想竭力控制欧洲
②威尔逊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实质上是力图控制世界霸权
③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均反对制裁德国
④法国竭力削弱德国的政策遭到英国的反对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37.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这一年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还有
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②苏俄开始新经济政策
③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成立 ④九国华盛顿会议召开
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②苏俄开始新经济政策
③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成立 ④九国华盛顿会议召开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38.
下列《九国公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反映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
A.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
B.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
C.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D.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
39.
右图是一副残缺的某国际条约内容示意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开始执行全球扩张政策 |
B.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
C.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受到限制 |
D.法国:失去称霸欧洲大陆的机会 |
40.
1918年2月末的一天,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在列宁的办公室激烈争吵。列宁愤怒地说:“够了,够了,别玩弄词句了!我一秒钟都不能忍受了!要进行革命战争就得有军队,可我们没有。革命的夸夸其谈该结束了……我再不能忍受空谈了!我说完了,恳请接受我的辞职!”列宁以辞职相威胁,是为了迫使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通过 ( )
A.《四月提纲》 | B.对德和约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新经济政策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