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战争告诫人类: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和平才能持久。
材料一 “假的战争”这个名词是…,其意义就是想要表示在这个阶段中,战争好像是假的,因为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并不曾打任何大战。…这个偶然事件(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使希特勒吃了一惊,…全世界所能看到的就是战场上一片沉寂,于是也就以为战神已经睡着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二战初期“假的战争”含义及对欧洲战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提供援助的相关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发生的历史事件,并简要叙述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假的战争”这个名词是…,其意义就是想要表示在这个阶段中,战争好像是假的,因为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并不曾打任何大战。…这个偶然事件(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使希特勒吃了一惊,…全世界所能看到的就是战场上一片沉寂,于是也就以为战神已经睡着了。
——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二战初期“假的战争”含义及对欧洲战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提供援助的相关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发生的历史事件,并简要叙述其历史意义。
2.
法典,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
材料一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有君主,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由只是一个借口”,他谈到革命时这样说。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当法典交送立法机关的时候,法案评审委员会里有人想要稍微表示一点反对,但这种软弱的反对没有得到什么结果,拿破仑法典经过国务院讨论以后,提交给立法院,而立法院甚至无权讨论,只是一声不响地一条条通过。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力,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公正地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2)结合所学写出法典颁布的时间,概述材料二体现的法律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拿破仑法典》。
材料一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有君主,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由只是一个借口”,他谈到革命时这样说。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当法典交送立法机关的时候,法案评审委员会里有人想要稍微表示一点反对,但这种软弱的反对没有得到什么结果,拿破仑法典经过国务院讨论以后,提交给立法院,而立法院甚至无权讨论,只是一声不响地一条条通过。
——(苏)叶维塔尔列著《拿破仑传》
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力,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公正地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
A.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理解拿破仑的“平等”,并概括《拿破仑法典》制定过程的特点。 |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拿破仑法典》。
3.
一战后亚洲为争取独立,涌现出不同道路的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一 孙中山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以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象是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我们中国人数有四万万,向来虽然爱和平,但是为生死的关头也当然是要奋斗的,当然有很大的武力。如果亚洲民族全联合起来,用这样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独特方式”。列举该方式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史实。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两人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孙中山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以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象是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我们中国人数有四万万,向来虽然爱和平,但是为生死的关头也当然是要奋斗的,当然有很大的武力。如果亚洲民族全联合起来,用这样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
——摘编自《总理全集》
材料二 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 当时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的对立远没达到所谓的“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一方面与印度人笃信佛教劝谕信徒修行、寡欲、与世无争、甘于过贫苦的日子有关,而且去翻翻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史也会了解,当年英国是带着工业革命的新文明踏上印度大陆的,而此前的这块大陆从文明程度上讲差不多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如果把甘地和孙中山处理“反帝”这件事的方式互换一下,后果可想而知。——《世间几人如甘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关的革命理论与活动。(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独特方式”。列举该方式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史实。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两人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2题)
5.
1933年12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加。l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这反映了
A.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 |
B.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
C.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 |
D.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
6.
1941年9月,苏联情报局获得一份关键情报:日本军部内部正为缺少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而犯愁,向东南亚方向进攻…以便得到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苏联远东地区是安全的。据此推测这份情报内容直接影响的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 B.斯大林格勒战役 |
C.库尔斯克战役 | D.中途岛战役 |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
B.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
C.一张美军与苏军在德国易北河胜利会师的照片 |
D.一份“1940—1944年受援国及受援物资”的清单 |
8.
丘吉尔曾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由此推测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
C.德国法西斯侵占波兰 | D.国联未能制裁纳粹 |
9.
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
A.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 |
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C.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 |
D.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 |
10.
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威廉二世的意图是
A.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 B.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 |
C.公开挑战英国的商业地位 | D.促进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火力、越野、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这种新式武器最早出现在如图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2.
1914年8月战争爆发后,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争端的祸根。”该“联盟体系”的形成
①直接导致欧洲局势紧张 ②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③加快了战争的爆发 ④推动国联的建立
①直接导致欧洲局势紧张 ②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③加快了战争的爆发 ④推动国联的建立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③④ |
13.
二战中,美军与日军在太平洋展开了众多海岛大战。在某一战役中,美日双方为了争夺制海权,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血战。日军饱受了饥饿、疟疾、鳄鱼、盟军火力的痛苦,因此将其称为“死亡之岛”、“饥饿之岛”。观察如图,选出这场战役位于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4.
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其评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威尔逊的“十四点宣言”遭到参议院拒批 |
B.美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
C.“十四点宣言”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
D.列强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 |
15.
1929—1933年,德国纳粹党党员的人数不断上升,由15万达到100万,其中2/3为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1/3为工人。这表明纳粹党
A.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
B.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
C.得到下层群众支持 |
D.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
16.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可见孔子对这种理想人格的重视。下列符合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特征的是
A.超越功利,逍遥自得 | B.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
C.合乎礼数,合乎忠信 | D.实际功利,刻苦俭朴 |
17.
秦朝平定岭南后,将其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其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象郡。如此调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促进地区间相互交流的需要 | B.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
C.开拓疆土的需要 |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18.
雨果曾评论拿破仑:“失败反把拿破仑变得更崇高了,他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他当然有污点,但他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下列拿破仑的事迹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 B.建立法兰西银行 |
C.发动雾月政变 | D.远征俄国 |
19.
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是清朝园林式皇宫。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据此推断,避暑山庄的修建有利于
A.确立满族的统治地位 | B.实现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 |
C.增强长城对外防御功能 |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20.
秦始皇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留有刻石。上面刻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段石刻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①领土疆域 ②文字书法 ③政治制度 ④经济政策
①领土疆域 ②文字书法 ③政治制度 ④经济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21.
如图是德国艺术家埃玛纽埃尔洛伊茨于1851年创作的一副油画,第一次展出便超五万人参观赞誉了这幅油画,甚至被人天价竞拍,几经易手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该油画描绘的军事战役是


A.奥斯特里茨战役 | B.特伦顿战役 |
C.约克镇战役 | D.纳西比战役 |
23.
英国历史学家艾诗立写过两部克伦威尔的传记,第一部名为《克伦威尔—保守的独裁者》,将克伦威尔说得几乎一无是处;20年后他出版的第二部名为《克伦威尔之伟大》,之前那个专横独断的篡位小人成了民族英雄,作者承认自己过去是有眼不识泰山。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性 |
B.艾诗立的两部传记评价相互矛盾不足为信 |
C.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影响其对人物活动史实的选择 |
D.历史人物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时代背景的影响 |
24.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明确地提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这反映出他坚持
A.人生的终极在于觉醒 | B.吾爱吾师吾爱真理 |
C.中庸之道是人生境界 | D.物质受形式的支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