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富阳场口中学高二11月期中教学检测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358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方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异人也……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号位,不传子孙,而创办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徐继畬《瀛环志略》(1848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徐继畬推崇华盛顿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材料二(制宪会议时)华盛顿只在每天开会和散会时就座主席台,作为会议开始和结束时的礼仪,其他时间,他都坐在弗吉尼亚代表团的桌子旁,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参加讨论和投票。他在会上一共发言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一天,当选主席后致简短答谢辞。第二次是在最后一天,问由他保存的会议纪录以后怎么办。第三次也是最后一天,对戈汉姆的一项动议表示附议。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2)为什么身为主席的华盛顿一直参加制宪会议却又发言不多?
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说,美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主要是指什么?美国独立后华盛顿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2分)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2分)
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1分)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2分)
材料三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日:“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O
(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什么决策?(1分)这一决策有何影响?(2分)
(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3分)

2.单选题(共14题)

4.
伯特兰·罗素在谈到西方哲学史时说:“马克思把它的历史哲学纳入了黑格尔辩证法所提出的模子,但事实上只有一个三元组是他关心的:封建主义,以地主为代表;资本主义,以工业雇主为代表;社会主义,以雇佣劳动者为代表。黑格尔把民族看作是传递辩证的运动的媒介;马克思将民族换成了□□。”此处省略的是
A.国家
B.阶级
C.个人
D.社会
5.
勤奋和善于钻研是牛顿的性格,有人对他在大学时代取得的某项成就评价时说,“即使牛顿没有别的成就,仅这个也足以使他在科学史上留下不朽之名”。该人所评价的牛顿的成就是
A.提出二项式定理
B.制成折射望远镜
C.发现天体运行规律
D.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6.
该图为苹果公司最初的标记(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该公司作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7.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是.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A.街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报道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8.
***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的理论与观点,***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④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A.④③②①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D.③④①②
9.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 ,那满洲人不来危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①完整准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②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对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③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④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下列著作是其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请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为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④《论十大关系》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④①D.②③①④
11.
美国《独立宣言》中原有这样一段文字:英王乔治三世“侵犯了一个从来没有冒犯过他的远方的民族的人身神圣的使命和自由的权利,俘虏了他们并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另一个半球去.使许多黑人惨死于运输途中”。后来却把这一段删掉了。其原因是
①它具有煽动黑人反抗白人种族歧视的意味
②它不利于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对付英国 
③它指责英王犯下了侵犯人权的罪行
④北美存在着黑人奴隶制,而这段文字替黑人申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
拿破仑曾说:“我一生最大的骄傲并不是我所指挥的那四十次胜仗……但是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我的《民法典》”不会被人忘却主要是因为《民法典》
①传承了罗马法的基本精神,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 
②由2000多条文组成,是拿破仑亲自主持,殚精竭虑的结果 
③本质上保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成果
④包括宪法、商法、刑法等六大类,覆盖全面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3.
据史载:当满洲入主中原时,明将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抗击荷兰,并收复台湾;郑经经营台湾大有发展,后参与三藩之乱;郑克塽遣使诸军前请降,台陆统一。对以上四人所为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郑芝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降清有勇有谋
②郑成功维护了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民族英雄
③郑经发展台湾,分裂祖国,有功有过
④郑克塽毅然回归,顺应历史,有功于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实践者的是
A.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C.创立阿卡德米学院
D.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15.
孔子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期待出仕为官,主要是为了
A.重振没落的家庭
B.实现礼乐社会
C.掌握国家统治权力
D.显示自己渊博的学识
16.
马克思指出:“拿破仑已经了解到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他已经懂得,资产阶级社会的无阻碍的发展、私人利益的自由运动等等是这种国家的基础。他决定承认和保护这一基础。”为此拿破仑
①建立法兰西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颁布《民法典》,保障小农土地所有制
③网罗人才,组建高效民主内阁
④实行征兵制,发动对外战争
⑤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改善与英国关系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17.
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①《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吴三桂的察哈尔、陕西叛乱
②《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③《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④《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3.选择题(共9题)

18.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于下列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19.空间中直线l和三角形的两边AC,BC同时垂直,则这条直线和三角形的第三边AB的位置关系是{#blank#}1{#/blank#}.
20.如果直线l与平面α不垂直,那么在平面α内(   )
21.PA垂直于以AB为直径的圆所在平面,C为圆周上除A、B外的任意一点,下列不成立的是(   )
22.已知(x,y)在映射f下的像是(x+y,x﹣y),则像(2,3)在f下的原像为{#blank#}1{#/blank#}.
23.如图,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若P为三角形A1B1C1

内一点(不含边界),则点P在底面ABC的投影可能在(   )

24.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Q是棱PA上的动点.

2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E是PC的中点.

26.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E是PC的中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