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4月《与夫子大人书》中,直截了当地对康有为说:“欲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
材料二 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
(2)依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4月《与夫子大人书》中,直截了当地对康有为说:“欲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
材料二 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
——上述材料均摘自《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持上述主张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将变法的过程描述为康有为由布衣而卿相的个人发迹史,将清政府陆续推行的新政缩减至康有为主导的“百日维新”,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将政变的原因约化为主维新的光绪和主守旧的慈禧之间的帝后党争。这些观点在现行的叙述中演变为: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构成的维新派是当时唯一的进步力量,康有为的思想是变法的主导思想,他多年奔走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于1898年推行了短暂的新政
(1)材料一中梁启超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梁启超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试简要说明之。
(2)材料二中的三个结论,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简要论证。
材料一 梁启超将变法的过程描述为康有为由布衣而卿相的个人发迹史,将清政府陆续推行的新政缩减至康有为主导的“百日维新”,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将政变的原因约化为主维新的光绪和主守旧的慈禧之间的帝后党争。这些观点在现行的叙述中演变为: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构成的维新派是当时唯一的进步力量,康有为的思想是变法的主导思想,他多年奔走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于1898年推行了短暂的新政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某班组成了三个兴趣小组对这两个派别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结果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第一组 |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第二组 |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第三组 |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1)材料一中梁启超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梁启超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试简要说明之。
(2)材料二中的三个结论,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简要论证。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
材料二 《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有哪些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3)从近代以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哪些认识?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
材料二 《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有哪些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3)从近代以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哪些认识?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①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②由各军队联名要求共和。③用武力胁迫要求共和。
——《段祺瑞与皖系军阀》
材料二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天津文史资料选》
材料三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倡之世,而欲从一姓之威严驯服亿兆,尤为总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
——《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段祺瑞联名要求共和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决不多发一言”又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中段祺瑞被“罢斥”的原因是什么?“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的目的又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有人说段祺瑞是“三造共和的功臣”,对此你是否赞同?并阐述理由。
材料一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①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②由各军队联名要求共和。③用武力胁迫要求共和。
——《段祺瑞与皖系军阀》
材料二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天津文史资料选》
材料三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倡之世,而欲从一姓之威严驯服亿兆,尤为总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
——《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段祺瑞联名要求共和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决不多发一言”又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中段祺瑞被“罢斥”的原因是什么?“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的目的又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有人说段祺瑞是“三造共和的功臣”,对此你是否赞同?并阐述理由。
2.单选题- (共10题)
5.
《海国图志》是一部详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其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德国 |
6.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
9.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一文中说:“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下列对梁启超所说“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的具体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更多的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
③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④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①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更多的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
③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④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0.
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商部,又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商律》、《公司律》、《奖励公司章程》等系列章程办法。这些措施
A.在一定时期内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 |
B.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使清政府逐渐成为一个法制的王朝 |
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11.
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后指出:“顾我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武人之争雄”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
B.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
C.人民痛苦,民不聊生 |
D.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加强 |
12.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探索的主题是“中体西用”,是指
A.以传统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
B.以“师夷长技”为强国富民之路 |
C.将维护封建制度与学习西方技术相结合 |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
3.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