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282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权力作出的规定。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东开发中国早,楫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合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各部设部长一人,总理本部事务。
第十九条各部所属职员之编制及其权限,由部长规定,经临时大总统批准施行。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之。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三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国国歌》体现的时代精神。结合20世纪初期的相关史实,简述这一精神是如何得以实践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献二与文献一相比,有哪些不同?
(3)根据材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单选题(共22题)

3.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客观上给她带去了一些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有助于瓦解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上述看法
A.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B.是为西方列强的殖民行为开脱的不实之论
C.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重大历史事件
D.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
4.
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皇帝畏敌妥协,与英方妥协议和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此密谕直接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5.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选择的素材应该是
A.虎门销烟
B.黄海海战
C.台湾保卫战
D.威海卫战役
6.
梁启超认为:“乙未和议成后,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颇有上书言之者。”这里“乙未和议”的结果是
A.允许宁波等地对外通商
B.允许列强在华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允许列强在华驻扎军队
D.允许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
7.
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场景发生于
A.抗日战争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
D.义和团运动期间
8.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这种“战略”是指
A. 无产阶级革命
B. 农村包围城市
C. 国共第一次合作
D. 开展工人运动
10.
《中国全史》中记载:“……实际上确立了***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共和红军,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伟大转折。”材料中“……”处应是
A.井冈山会师
B.长征会师
C.遵义会议
D.南昌起义
11.
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这段话针对的是
A.北伐战争的失误
B.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C.军阀割据混战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12.
1940年7月22日朱德、彭德怀等发布命令说:“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按照上述命令发动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武汉会战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13.
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材料反映了
A.日军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C.中国共产党已开辟敌后战场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4.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五十年以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侮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日记所反映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C.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5.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16.
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中说:“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邓小平的话体现了他主张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C.加强党的建设
D.进一步健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7.
“文革”后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表明
A.要建设“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
B.要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要营造“执法必严”的执法氛围
D.要增强“违法必究”的法制观念
18.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大革命”的共同影响是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被彻底摧毁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D.使人民当家作主
19.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已到达北平的几百名政协代表作了报告,其中专门说:“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但其特点是汉民族占人口的最大多数,各少数民族总起来还不到全国人口的10%。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我们主张民族自治,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对周恩来的这段讲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实行联邦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B.实行民族自治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
C.这是我党在没有民族自治经验下的探索
D.民族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
21.
在比较的意义上,正如陈云同志所言,它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在我党的历史上,都不算过分。陈云所说的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22.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23.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文件
产生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4.
有人说:“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还在路上。”这里的两个“时代”分别是指
A.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B.君主专制时期、人民民主时期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闭关锁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3.选择题(共3题)

25.显微镜的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线强时用{#blank#}1{#/blank#}面镜,光线弱时用{#blank#}2{#/blank#}面镜。
26.

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吸气,你会感觉到(  )

27.

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吸气,你会感觉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