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77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8题)

3.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 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 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 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4.
“为获得同性恋群体的支持,奥巴马以《联邦婚姻保护法》具有歧视同性恋为由,决定联邦政府停止执行此法。国会表示反对,于是奥巴马宣布解散国会,并下令全美各州必须执行总统的命令。为此,加利福尼亚州对奥巴马及政府提出违宪诉讼,最高法院以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为由,不予受理。”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判断材料中的错误有
A.1处
B.2处
C.4处
D.3处
5.
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这体现了
A.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
D.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6.
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
A.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
B.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
7.
对下图告示的历史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①告示发布于农历庚子年
②反映了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
③该告示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④《辛丑条约》解决了该地主权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
《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记载: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认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还表示出一些亲昵言行,如一位天朝官员曾向英使询问:“听说圣母玛利亚有一美丽的妹妹,你们能否使她嫁给天王?”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材料中的情景主要揭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
A.对基督教的认同
B.主张政教合一
C.天朝上国的心态
D.希望共建人间天国
9.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10.
(题文)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11.
春秋时期起,在诸侯国的交往中,彼此此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一方面要求遵守盟誓,另一方面又认可“要盟(即受武力压迫而签订的盟约)不信”,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而西方近代国际法观念公认“至于各国相待,有被逼立约者,犹必遵守”。据此推断出
A.中西方法律观念斧异导致鸦片战争爆发
B.观念差异引发中英对“修约”事项的态度差异
C.清政府认为《天津条约》对中国没有约束力
D.西方国际法观念影响了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12.
加试题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
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
《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
《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A.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13.
义和团运动期间衡州“拳匪”代拟的合约: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六、康有为回国治罪。……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该合约说明了义和团(    )
①主要斗争对象是外国列强
②与近代化潮流格格不入
③坚决拥护清王朝统治
④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14.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
A.爆发具有偶然性
B.失败具有必然性
C.意义具有深远性
D.教训具有深刻性
15.
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16.
英国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时间
主要事件
1566年
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五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失败险被杀。
1572年
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抢劫西班牙运输队,受到女王召见并成为其亲信。
1579年
完成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成为英国“民众的英雄”。
1588年
协助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封为英格兰勋爵。
 
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B.新型政治制度的创新性
C.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17.
16世纪前期,农产品的价格猛涨,而西班牙受贵族剥削和城市行会的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是高于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所以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表明
A.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B.“价格革命”未对西班牙的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C.西班牙殖民强国的地位被英、法、荷等国取代
D.西班牙的殖民掠夺所得都用于政治和军事活动
18.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9.
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你认为当时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
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20.
下表选自杨瑞六等编写的《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进口净值
出口净值
出(+)入(-)超
1864
46210
48654
+2444
1868
63282
61826
-1456
1886
87479
77207
-10272
1888
124783
92401
-32382
1890
127093
87144
-39949
1892
135101
102584
-32517
 
A.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B.政府为增加税源积极鼓励国外商品进口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出口净值的增长
D.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附庸
21.
清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如图为中兴公司发行的股票。下列关于中兴公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
B.起初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
C.后来发展为商办股份制企业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22.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23.
“我理解这一名词(共和制)不仅是指一种贵族制或者一种民主制,而是一般地一切被公意、也就是被法律所指导的政府。政府要称其为合法的,就绝不能与主权者混为一谈,而只能是主权的执行人;这样,君主制本身也还是共和制。”对卢梭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共和制政府应被公意指导
②只推崇共和制政体
③更加注重共和的精神和实质
④共和制政府应被法律指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4.
“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材料中“优秀人物”所主张的学说出现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25.
19世纪末有一位维新思想家在《仁学自叙》中说:“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A.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用孔教名义宣扬维新变法
C.号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D.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26.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认为法国大革命“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它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他在这里反思了
A.革命的彻底性所带来的弊端
B.不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条件
C.美国革命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D.优良制度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27.
1776年美国发表的《独立宣言》,主张新政府应建立在最能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幸福的原则之上,并应按照符合这种原则的形式组织它的权力。法国大革命中圣茹斯特指出,幸福是欧洲的一个“新概念”,旨在反对大贫大富。追求幸福权反映了二者
A.主张建立总统制共和制
B.对平等原则的关注
C.提倡以权力制约权力
D.倡导天赋人权原则
28.
从都铎王朝初期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485﹣1603年),国王允许大量资产阶级、新贵族进入下院,下院议席从296个增加到460个,其中城市议席从222个增加到370个下院势力逐渐扩大,取代上院在议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由此可知当时
A.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
C.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抗衡旧贵族
D.国王与下院议员的政治取向相同
29.
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太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见下图)。手稿经过放射性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方法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该手稿的怀疑合理的是(   )

①仅凭这份手稿,就能确定犹大不是叛徒吗?
②手稿货真价实,其内容就一定真实可靠吗?
③虽然采用了多重证据法,但具体成书时间精确吗?
④内容与现行教科书的观点不符,还有史学价值吗?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30.
对于夏朝是否存在,顾颉刚认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化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郭沫若评论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对此,合理的认识有
①顾颉刚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
②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难以确认
③《诗》、《书》成书时间与夏朝较近,故为信史
④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一定合理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