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但是,人民应该拥有最高权力,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政府不能履行契约所规定给它的、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安全的责任。洛克清楚地阐述了政教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这种自由主义成为17世纪英国和荷兰思想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宗教宽容、强调商业和工业的重要性、对个人劳动所得的尊重、重视正在涌现出来的中产阶级、拥护所有权和监督权、拥护人人平等、重视教育等观点。此外,自由主义由于强调解除教会和国家的强制性征税,所以它在过去和现在都体现出高度的个人主义的色彩。洛克的哲学和政治理论明显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创者,并几乎成为大多数美国人的第二天性。这种哲学与牛顿的经验主义一起给伏尔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把这种哲学的精神和观念带回到法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克的自由主义与胡适的自由人格论内涵的异同,并说明其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洛克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但是,人民应该拥有最高权力,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政府不能履行契约所规定给它的、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安全的责任。洛克清楚地阐述了政教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这种自由主义成为17世纪英国和荷兰思想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宗教宽容、强调商业和工业的重要性、对个人劳动所得的尊重、重视正在涌现出来的中产阶级、拥护所有权和监督权、拥护人人平等、重视教育等观点。此外,自由主义由于强调解除教会和国家的强制性征税,所以它在过去和现在都体现出高度的个人主义的色彩。洛克的哲学和政治理论明显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创者,并几乎成为大多数美国人的第二天性。这种哲学与牛顿的经验主义一起给伏尔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把这种哲学的精神和观念带回到法国。
——摘编自(美)古德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作为自由人格的典范,然而,“健全的个人主义”除了西方的思想资源之外,还有中国先奏传统的影响。胡适认为精神当以物质为基础,提出“实际的仁爱论”,引进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思想。试图推进抽象的儒家之爱。同时他主张知耻、孝悌等传统道德条目,重新考量“忠恕之道”。主张尊重他人的主体性;他还批评孔子的中道立场,主张狂狷人格;他反对以孟子为代表的“独善的个人主义”,主张“成器论”,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成德论。胡适的自由人格论……具有某种圆融性。——摘编自蔡志栋《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自由人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克的自由主义与胡适的自由人格论内涵的异同,并说明其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2.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 近期汉译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近期汉译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清朝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就面临着相当尴尬的困境。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 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清朝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就面临着相当尴尬的困境。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作用、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 (共19题)
4.
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
5.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这反映了雅典人
A.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 B.理性与原始蒙昧并存 |
C.民主政治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 D.不能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
6.
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一变化说明
A.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 |
B.宗教改革,封建教会势力被打击 |
C.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
D.商品经济发展,完成城市化进程 |
7.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人身自由 |
B.思想自由 |
C.推翻专制 |
D.主权在民 |
8.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对明清书法评述道:由于统治者对书道有所偏颇,所以行草之发展“几越唐宋”,而篆隶八分却无一名家。据此可得出
A.明清书法艺术的功利性较强 |
B.明清书法派别之争尤为明显 |
C.篆书和隶书不顺应社会需求 |
D.行草书体因帝王爱好而流行 |
9.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由此得出
A.汉字最早起源于鸟兽蹄印 |
B.文明的形成受益于生活的启迪 |
C.神话故事揭示了历史真相 |
D.仓颉造字宣告文明时代的到来 |
10.
乾隆时期,京城百姓“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
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
C.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
D.京城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
11.
19年11月6日,大不列颠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主席汤姆逊宣布,日食观测结果测得星光在太阳附近偏转1.79秒,而爱因斯坦预言的是1.75秒,接近实测时间。据此可知
A.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被否定 |
B.光电效应定律由此发现 |
C.爱因斯坦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
D.广义相对论获得了证实 |
12.
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
B.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
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
D.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
13.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下图),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La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宣传实业救国思潮 |
B.借媒体发动留学生 |
C.突出兼容并包方针 |
D.高举民主科学旗帜 |
14.
“他们(维新派)不是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主张通过托古改制,将西学纳入中学之中,化合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这说明维新思想
A.初步改造了中国的旧文化 |
B.继承了“中体西用”思想 |
C.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
D.试图融合中西方的文化 |
15.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教国思潮的兴起 |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
16.
从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作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
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
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
17.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为宗旨的强学会后,不久又创办了《中外纪闻》,讨论“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这说明
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 |
B.清政府放开了言论自由 |
C.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 |
D.维新派成为改革的主力 |
18.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
19.
***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
20.
1924年,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土地法大纲》指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后“耕者有其田”
A.其目的与内容相同 |
B.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
C.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
D.都没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
21.
1940年,***说:“但是我们现在要的民主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影响当时中国民主政治类型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目标 |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状 |
C.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断斗争 |
D.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