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表总额为3045人,共选出代表2961人,总计报到代表2878人。本次国大的惟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
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找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造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裁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
(1)归纳材料一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评价。
(2)概括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表总额为3045人,共选出代表2961人,总计报到代表2878人。本次国大的惟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
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找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造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裁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
材料三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类别 | 政府 | 党派 | 团体 | 驻区机关 | 工人 | 文教卫生 | 私营工商业 | 少数民族 | 宗教 | 街道居民 |
人数 | 9 | 6 | 4 | 8 | 53 | 24 | 13 | 13 | 4 | 42 |
比例 | 5.11% | 3.41% | 2.29% | 4.55% | 30.11% | 13.64% | 7.39% | 7.39% | 2.27% | 23.86% |
(1)归纳材料一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评价。
(2)概括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3.单选题- (共30题)
3.
《(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A. 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 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 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A. 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 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 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4.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A.太平天国运动 |
B.民族工业兴起 |
C.新思想的萌发 |
D.维新变法运动 |
5.
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入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
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 |
B.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 |
C.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 |
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 |
6.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
A.中共已经牢牢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
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
C.中共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
D.中共否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
7.
20世纪30年代后期,张闻天曾指出:“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同时面对太多的敌人,……最不应该的就是两个拳头去打人,要知道,打倒一切是小孩子的幻想,结果是被一切打倒。”张闻天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巩固工农联盟 |
B.开展武装斗争 |
C.建立统一战线 |
D.争取进步力量 |
8.
土地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承认由农民组织的农会代替劣绅所包办的农会,并设置了一些研究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机构,还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以复兴农村。据此表明
A.国民政府承认了中共土地革命的合法性 |
B.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迈出了第一步 |
C.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开始发生转变 |
D.国民政府着手解决了一部分民生问题 |
9.
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这反映出
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 |
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 |
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 |
D.李宗仁等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
10.
“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A.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
D.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
11.
1941年5月下旬,美国国务卿赫尔在致中国外交部长的信中表示:“希望在和平状态恢复的时候,能和中国政府以有步骤谈判和订立协定的程序,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质的权利。”美国政府这一行为
A.表明美国开始改变中立立场 |
B.是绥靖政策的突出表现 |
C.履行了反法西斯同盟的约定 |
D.鼓励了中国的抗日斗争 |
12.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这说明
战役名称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A.国共合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
B.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日本军队 |
C.舆论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部分 |
D.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统计结果不同 |
13.
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
14.
四川民主人士张澜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
15.
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农业合作化必须依靠党员团员和贫农下中农》的重要文件,此后“贫下中农”一词在各新闻媒体频繁出现。该词在中国大地上使用达到顶峰应是在
A.1955~1957年 |
B.1956~1966年 |
C.1966~1976年 |
D.1976~1978年 |
16.
1954年12月,***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
17.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材料说明了
A.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需要 |
B.美国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
C.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是应对苏联的威胁 |
D.中美关系改善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
18.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的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的税率 | 1858年的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棉纱 | 担 | 6.94% | 4.85%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拿解体 |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C.列强控制中国棉纺织业命脉 |
D.中国洋务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
19.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20.
明代,广东省规定炼铁“定山主以为炉首,立炉首以为总甲,收土民以为丁伴,择荒郊以为冶所,严巡捕以为约束,明保勘以为清查,时启闭以为聚散,定丁数以为搏节”。这反映了明代
A.“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
B.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
C.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很严格 |
D.在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21.
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期(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C.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22.
阅读下面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注册商标和外国洋商在中国的注册商标统计图,出现图中变化的原因是

A.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C. 中国政府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A.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C. 中国政府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3.
1961年1月18日,在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说:“今年不搞两本帐了,就是一本帐,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的讲话
A.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
B.意味着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 |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
D.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
24.
1961年—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qo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
26.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 B.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
27.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这些观点
A.会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 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
C.批判了儒家重义轻利观 |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28.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29.
“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A.五四运动的爆发 |
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D.国共第二次合作 |
30.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
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
31.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