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事年表节选

材料二 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反侵略斗争中所体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是近代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首先,底层人民群众自发奋起,前仆后继反抗外国侵略。他们或者自己武装起来直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或者从物质上、精神上积极支援前线的爱国将士,激励他们英勇杀敌。其次,爱国将士驰骋疆场,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此外,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或以笔作枪,口诛笔伐声讨侵略者的暴行,唤起民众的觉倍;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直接投入到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战争中去。也正是中国人民发杨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摘编自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救国道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最终百年国耻洗雪”的认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事年表节选

材料二 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反侵略斗争中所体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是近代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首先,底层人民群众自发奋起,前仆后继反抗外国侵略。他们或者自己武装起来直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或者从物质上、精神上积极支援前线的爱国将士,激励他们英勇杀敌。其次,爱国将士驰骋疆场,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此外,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或以笔作枪,口诛笔伐声讨侵略者的暴行,唤起民众的觉倍;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直接投入到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战争中去。也正是中国人民发杨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摘编自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救国道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最终百年国耻洗雪”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还表现在开始了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896年,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1905年日本战胜了俄国,大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意外,这一年涌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下子达到8000到10000人。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放下了看不起日本的身段去看看日本是怎样自强的,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中日双方造成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还表现在开始了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896年,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1905年日本战胜了俄国,大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意外,这一年涌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下子达到8000到10000人。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放下了看不起日本的身段去看看日本是怎样自强的,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摘编自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在中国的战事耗费了日本战争总开支的35%—即340亿美元中的120亿——另外还有396040名日本人战死,更多数量的日军受伤。在中国一方,中国动员了1400万人,总伤亡达3211419人——包括1319958人阵亡,1761355人受伤,130126人失踪——而且还招致了14640亿元法币的可怕战争债务。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算。——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留日热潮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中日双方造成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苏本是二战中的盟友,然而在战争临近尾声之标,二者在如何重新安排世界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结果导致“冷战”的诞生。……对苏冷战是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对西欧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严密控制则是贯穿这条主线的重点。……至此,美国不与它国结成永久性同盟的孤立主义传统彻底崩溃,在此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美国的命运与整个欧洲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王慧英《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看美国“重欧轻亚”外交战略的形成》
材料二 《大西洋关系宣言》,亦称《新大西洋宪章》。20世纪70年代中期重新确立变化了的欧美关系的一份重要国标文件,它的通过集中反映出美国与其欧洲盟国关糸的调整。……全文共14项条款,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其与西欧盟国的“平等伙伴”的关系,承认西欧盟国为大西洋联盟所提供的常规力量及核力量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欧美关系中的密切磋商、信任及合作的重要性。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意图,并列举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欧洲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材料一 美苏本是二战中的盟友,然而在战争临近尾声之标,二者在如何重新安排世界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结果导致“冷战”的诞生。……对苏冷战是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对西欧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严密控制则是贯穿这条主线的重点。……至此,美国不与它国结成永久性同盟的孤立主义传统彻底崩溃,在此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美国的命运与整个欧洲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王慧英《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看美国“重欧轻亚”外交战略的形成》
材料二 《大西洋关系宣言》,亦称《新大西洋宪章》。20世纪70年代中期重新确立变化了的欧美关系的一份重要国标文件,它的通过集中反映出美国与其欧洲盟国关糸的调整。……全文共14项条款,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其与西欧盟国的“平等伙伴”的关系,承认西欧盟国为大西洋联盟所提供的常规力量及核力量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欧美关系中的密切磋商、信任及合作的重要性。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意图,并列举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欧洲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2.单选题- (共22题)
4.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这充分说明
A.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
B.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
C.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
D.国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的增强 |
5.
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在此***主张中共应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C.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
D.粉碎国民党“围剿” |
6.
湘赣某区域曾出现大量标语:“建设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苦的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筹款子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历史场景可能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7.
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这反映了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B.国共双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
8.
1947年12月,***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上述情景发生于
A.千里跃进大别山 |
B.辽沈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9.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A.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
B.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
D.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
10.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英国据此取得的侵略权益是
A.开埠通商权 |
B.关税协商权 |
C.片面最惠国待遇 |
D.领事裁判权 |
11.
“这次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的伟大运动,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伟大运动”
A.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 |
B.获得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
C.客观上推动清政府的变革 |
D.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12.
《吴玉章回忆录》记载:“我还记得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所述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
B.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D.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
13.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在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无法指导当时工人运动 |
B.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
C.放弃了暴力夺权的主张 |
D.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
14.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它今天停泊在北涅瓦河北岸的纳希莫夫海军学校前,向游客诉说着百年的沧桑史。与这一纪念物相关的事件是
A.巴黎公社 |
B.俄国二月革命 |
C.俄国七月流血事件 |
D.俄国十月革命 |
15.
1953年10月19日发选民证,李杏生满面光彩,仿佛年轻了十岁。小组里的人都争着谈感想,李杏生说:“话我是讲不来的。当家作主就要拿出主人翁的态度来,我要尽量使用这双手,修车修好,平车平好。做到尽量保证车子不出毛病。”材料反映的制度建设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16.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
18.
1950年中苏签署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79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该条约一年后即告期满,中国将不同苏联继续延长这一条约的期限。一年后该条约废止。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调整外交策略 |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C.中苏关系走向破裂 |
D.冷战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
19.
某校几名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
B.不结盟运动兴起 |
C.恐怖主义肆虐全球 |
D.多极化趋势加强 |
20.
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权力转移,第一次是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目前世界正经历被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他者的崛起”是指
A.苏联的崛起 |
B.西欧的崛起 |
C.中国的崛起 |
D.多极化趋势 |
21.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这表明
A.军备竞赛推动科技发展 |
B.苏联决定美国科技发展 |
C.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 |
D.美国综合国力领先苏联 |
22.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材料所述措施表明
A.战后美国确立经济霸权 |
B.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
C.美苏进入“冷战”时期 |
D.美国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
23.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采取的应对之策符合近代化趋势的是
A.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B.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24.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
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B.体现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
D.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