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府的缺点和弱点并不难察觉,其毛病马上即可被人看到。诸如民主法制经常是残缺不全的,法律有时侵犯人们的既得利益,有时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不仅如此,民主也可能为“多数的暴政”埋下种子,政府的绝对统治使得多数拥有无限权威,这种无限权威在帮助立法者合法专制的同时,也为行政官员的专断权助了一臂之力。
材料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府的缺点和弱点并不难察觉,其毛病马上即可被人看到。诸如民主法制经常是残缺不全的,法律有时侵犯人们的既得利益,有时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不仅如此,民主也可能为“多数的暴政”埋下种子,政府的绝对统治使得多数拥有无限权威,这种无限权威在帮助立法者合法专制的同时,也为行政官员的专断权助了一臂之力。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5—17世纪中英对外贸易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英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材料一
阶段 | 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
第一次经济繁荣时期 | 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海路处于萌芽状态的尝试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核桃、石榴、葡萄、苜蓿等十几种植物从西域引进,龟兹的乐器和胡琴也被汉族人民所喜第爱,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方。 |
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 | 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海外贸易看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 |
第三次经济繁荣时期 |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从康熙以后,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明朝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往往是赏赐数量惊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
——根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20个左右,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世纪50年代以后,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利凡特、东印度、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鼎鼎大名的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黄金在1亿到10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 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17世纪末,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5—17世纪中英对外贸易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英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年的壬戍学制改革,集中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要求。新学制提出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等标准。同时,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设立了分别招收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的职业学校,另在高中设立职业科。……新学制初、中级教育总体上采用了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但并非是对美国学制的简单抄袭,而是结合了我国当时的实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认识。
材料一 1922年的壬戍学制改革,集中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要求。新学制提出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等标准。同时,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设立了分别招收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的职业学校,另在高中设立职业科。……新学制初、中级教育总体上采用了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但并非是对美国学制的简单抄袭,而是结合了我国当时的实际。
——摘编自雷颐《新文化运动助推新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51年,教育部拟定了改革学制方蒙。新学制增加了各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加强政治学习。结合老解放区经验,允许各级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各类补习学校、工农速成学校和函授学校,给予工农群众和干部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让孩子接受完整初等教育,特别将小学由四二制变为五年一贯制。——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壬戌学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认识。
3.单选题- (共19题)
4.
公元前242年,罗马任命第二执政官负责检查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双方都是非罗马人的诉讼案。检查中发现,他们的某些法律虽然可以适用于这些案件,但常常还需要特殊规定。这表明
A.《十二铜表法》已经过时 |
B.外邦人受公民法保护 |
C.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
D.罗马法需要适时革新 |
5.
1906年冬,同盟会召集会议讨论革命旗帜的设计方案。与会代表提出了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象征十八行省的十八星旗、象征天下大同的井字旗等若干方案。这些方案的提出表明
A.国家与民族的观念至上 |
B.各地革命理念趋同 |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清朝统治分崩离析 |
8.
1955年到中国访问的有63个国家约4760人,1956年来访者来自75个国家约5200人。来访者的国度从亚洲扩展到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上述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两极格局的形成 |
B.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
C.万隆会议的影响 |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9.
有人说“尽管新政有非正统的财经政策,尽管它扩大了政府的行政权力扩充了政府官僚机构,但它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方法。”罗斯福的“人道主义方法”旨在
A.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
B.实现人人平等 |
C.改变分权制衡原则 |
D.推动以工代赈 |
11.
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条约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很快发展为一个繁荣的经济集团,以至于前欧洲殖民地国家与六国分别谈判签署优惠贸易协定,从而使西欧得以在新的世界格局构造中扮演关键角色。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A.说明了国际力量失衡 |
B.消除了原殖民地国家的政治分歧 |
C.维护了欧洲霸主地位 |
D.推动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
13.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 |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
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 |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
15.
学者侯建新认为,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学者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A.缺乏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 |
B.思想文化控制异常严格 |
C.商帮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 |
D.政府重农抑商效果显著 |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乡村工业异军突起,或为远方以至国际市场生产,或引进以人工为动力的机器,或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反映了
A.手工业完全面向国际市场 |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
D.经济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
17.
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中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式礼服,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国服制条例》规定了如图1、图2所示的男女式礼服。礼服的变化反映出


A.政府主导风俗习惯变迁 |
B.中西服饰融合成为时尚 |
C.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
D.男女平等成为主流观念 |
18.
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下图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和地图投影方法。可知此时
A.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
B.闭关锁国政策已被废除 |
C.西学东渐产生一定影响 |
D.地图绘制技术领先世界 |
19.
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对人物的表情进行了细致地刻画,试图通过运用不同的姿态和动作来描绘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这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
A.绘画摆脱了宗教束缚 |
B.人文主义的绘画理念 |
C.人类思想得到了解放 |
D.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
20.
苏东坡极力推崇王维的作品,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知王维的作品
A.标志国画进入自觉阶段 |
B.是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
C.初步体现了文人画风格 |
D.和市民文学紧密相关 |
21.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逐渐改变“以不治治之”的传统边疆政策,根据近代西方国际法“实效管辖领有论”原则实施改革,加强了对台湾领土的实效管辖化,这说明清政府
A.治国策略发生根本转变 |
B.主动迎合列强侵华需求 |
C.政治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
D.边疆管理体制逐渐转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