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摘编自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亩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了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变化,分别指出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经济转型在性质上的不同.
(3)并分别评析政府在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一 明清徽州绅商往往是由商向绅的单向流动……徽商通过捐赀得官,“俨然列于缙绅”……显然有助于提高徽商调节商业纠纷、抗衡官吏敲诈的能力……为了跻身于绅衿行列,徽商不得不付出一笔商业利润,一些徽人就感慨过;“捐监援职,计费匪轻”。同时,“输粟入监”与“官衔买卖”的推行,使一部分商人通过身份买卖的方式得以进入更高的等级,既维持了旧的身份等级体系,又削弱了社会反抗的势力,增强了商人与官僚、封建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梁仁志《明清徽州的绅商》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去帮助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了。这些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商人大阶级之内的新的“绅商”社会阶层。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但从本质上已不同于二者,在新的时代氛围下,其价值趋向是近代的。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姓名 | 田产及收入 | 商业资本及收入 | 近代企业投资 |
尤先甲 | 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 | 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 | 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 |
张履谦 | 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 | 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 | 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 |
杭祖良 | 购置田产约数百亩。 | 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 | 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 |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四 20世纪初年,当清政府亲自着手推行现代化时,主要通过重用绅商等手段,来加强官、商之间的联络。事实上,由绅商出面来调谐官商关系,尚存在有负面意义的一面,绅商在经商营工,攫取利润的同时,骨子里仍潜藏着儒家文化意识。这不能不损害他们创办企业的成就,阻碍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在中国的抽萌、成长。
——摘编自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捐赀买官的目的。有学者认为徽州绅商“单向流动”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绅商阶层发展的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
(4)据材料四,辩证地指出绅商阶层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民众阅读的主要不同。
2.单选题- (共35题)
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
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 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
A.有利于金融体系的近代化 |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
C.有利于近代工业体系完善 |
D.稳固了清政府统治的社会基础 |
A.朝廷向列强宣战是被义和团胁迫 | B.列强将南方督抚作为侵华代理人 |
C.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 D.南方督抚的中立实际上是分裂国家 |
A.三权分立机制尚未建立 | B.军阀割据使民主政体瓦解 |
C.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 D.民主共和政体徒有虚名 |
A.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 |
B.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 |
C.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 |
D.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 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 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A. 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 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 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
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
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 |
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A.太平天国运动 |
B.民族工业兴起 |
C.新思想的萌发 |
D.维新变法运动 |
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 |
B.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 |
C.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 |
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 |
A.儒学统治地位丧失 |
B.女性平等意识觉醒 |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
D.女权思想广泛传播 |
A.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
C.洋务派缺乏包容开放的意识 |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
A.源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
B.表明土地集中现象日益严重 |
C.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弱化 |
D.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 |
A.清末新政高度重视奖励实业 |
B.清政府爵位授予政策日益宽松 |
C.清政府卖官鬻爵,腐败严重 |
D.戊戌维新时鼓励农工商业发展 |
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 |
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 |
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
D.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
B.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 |
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 |
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C.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年份 | 上海 | 汉口 | 广州 |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
1875~1879 | 12660 | 7634 | 8653 | 4974 | 3886 | 5538 |
1880~1884 | 13667 | 7601 | 12440 | 6841 | 4178 | 8189 |
1885~1889 | 16727 | 6966 | 11549 | 5953 | 8140 | 8219 |
1890~1894 | 19480 | 8099 | 11341 | 5319 | 12519 | 13057 |
A.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
B.商品输出始终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
C.自然经济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 |
D.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
A.晚清政府限制私人投资工商企业 |
B.早期近代企业多由地方要员举办 |
C.通商口岸地区小农经济最早解体 |
D.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A.传统手工业基本被机器生产所取代 |
B.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列强放松对中国机器进口的限制 |
D.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得到较快发展 |
A.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 B.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
A.成为剧作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
B.融合宋金表演艺术把元曲推向顶峰 |
C.讴歌反抗精神提出了民主思想 |
D.强烈的揭露了民间疾苦、统治黑暗 |
A.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
B.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 |
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 |
D.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 |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A.维护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 | B.理性地肯定传统文化的优点 |
C.保证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 D.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
A.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 |
B.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
C.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 |
D.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
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A.民族意识淡漠 |
B.民众一盘散沙 |
C.官民关系不畅 |
D.民众思想愚昧 |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
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
A.营造民族工业良好的市场环境 |
B.屈从列强以赢得西方国家支持 |
C.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
D.增加中央收入和削弱地方力量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