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云县一中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高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5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7/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演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图说明雅典先后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2)伯利克里对民主政治的理解是什么?能够体现伯利克里这一原则的改革措施有哪些?试加以评价。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促使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一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4.
阅读下列材料:
下图是北魏冯太后,死后谥文明皇后。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於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她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阅读诸子百家著作和历史典籍。她对北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请回答:
(1)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执政时,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她所选择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冯太后?

2.简答题(共1题)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3.单选题(共26题)

6.
西欧的宗教改革中英国的宗教改革最具有独特之处,最独特的表现是(  )
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B.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C.最激进,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D.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
7.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
8.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9.
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 ( )
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③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   ④创立的加尔文宗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
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11.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主张
A.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B.在教会的指导下阅读《圣经》
C.依靠个人的善行来赎罪
D.世俗政权服从天主教会
12.
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出现的新因素包括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②民族国家
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④人文主义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13.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4.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15.
之所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主要是因为它 (    )
A.采取了宗教神学异端的斗争形式
B.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C.把斗争矛头指向教皇和教会
D.只是在个别的国家发生
16.
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最主要体现在
A.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C.农民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
17.
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
A.宋太祖时期
B.宋神宗时期
C.宋仁宗时期
D.宋高宗时期
18.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19.
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
A.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
B.前秦瓦解
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
20.
雅典城邦对梅加蜡城邦宣战并取胜的原因不包括
A.广大平民的强烈要求
B.工商业奴隶主的呼声
C.梭伦的个人努力
D.雅典统治者的推动
21.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点是
A.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D.逐步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22.
《大国崛起》中说:1868年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进行了急速的资本主义改革,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在世界的东方崛起的强国。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的关键因素是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明治政府的英明领导
C.明治维新
D.对外侵略扩张
23.
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4.
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于
A.15世纪末16世纪初
B.17世纪中期
C.18世纪初期
D.18世纪中期
25.
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
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
③增加了政府收入
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26.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
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②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③使埃及逐渐走向富强
④开启了埃及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27.
有诗曰:……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此诗反映的是梭伦改革中的
A.财产等级制度B.财产继承制度
C.司法制度D.“解负令”
28.
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移风易俗
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重农抑商
29.
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
30.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
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
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
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
31.
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4.选择题(共5题)

32.已知抛物线x2=2py(p>0)的顶点到焦点的距离为1,过点P(0,p)作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x1,y1),

B(x2,y2)两点,其中x1>x2

33.

英国近代诗人雪莱曾说:“我们都是希腊人。”他这样说是因为(    )

34.

英国近代诗人雪莱曾说:“我们都是希腊人。”他这样说是因为(    )

3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材料二  孟子所处的时代,各大国的国君都已称王。他虽然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他认为无论哪一国的国王,只要接受他的政治主张,都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共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公孙鞅(商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36.

在水平地面上,用60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200N的小车前进5m,拉力做功

{#blank#}1{#/blank#}J,重力做功{#blank#}2{#/blank#}J.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