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48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到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同时指出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政变原因答客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表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
(2)当时的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两国的最终命运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中国发起的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简要说明其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23题)

3.
列宁评论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防止不了”1905年革命的原因是(  )
A.1905年革命借助了1861年解放后的农奴的力量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4.
“他不懂得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上述观点适用于评价
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②洋务运动
③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
④明治维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土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6.
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7.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8.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 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9.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民贵君轻
10.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B.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11.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12.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13.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4.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5.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16.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④俄国战败直接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8.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19.
下列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A.①②④B.①②⑧C.①③④D.②③④
20.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
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    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1.
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A.国王与贵族B.贵族与平民
C.贵族与奴隶D.国王与贵族
22.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23.
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殖产兴业”  ②废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政策”  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
以下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改革者壮大了本国实力
C.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
25.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3.选择题(共1题)

26.已知抛物线x2=2py(p>0)的顶点到焦点的距离为1,过点P(0,p)作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x1,y1),

B(x2,y2)两点,其中x1>x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