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二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
材料 鲜卑八姓所以“位尽王公”,是因为他们自拓跋珪以来“勋著当世”。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年)诏曰:“诸曹选补,宜各先尽劳旧才能。”“劳旧才能”是指军功战绩和资历,即只有军功大、资历老的人才有优先选补官吏之权。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时,近千名禁卫军不满司空祭酒张仲渭的“铨别选格”之议,大闹尚书省。时官员既少,而应选者多,吏部尚书李韶循常摆人,“百姓大为磋怨”,此中所谓“百姓”应指羽林、虎贲等禁卫军。同年,殿中尚书崔亮接任吏部尚书,不得不规定必须按照年限资历升官,以满足这些为清流所隔的武人的利益,即实行“停年格”制度。史载“前尚书亮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该制度直到北魏灭亡也没有改变,直至东魏时吏部尚书高澄废除。到了唐代,这种制度又被恢复。
——摘编自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停年格”制度出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的“停年格”制度。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2.单选题- (共18题)
A.农民痛恨农奴制度 |
B.农民境遇未真正改善 |
C.改革措施未能落实 |
D.克里木战争伤亡巨大 |
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 |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
B.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
D.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
B.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
D.强调变革经济基础 |
A.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
B.“二一九法令”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
C.司法改革使人民权利获得了法律保障 |
D.地方自治改革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 |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
A.遵循古礼 |
B.推行德政 |
C.体制创新 |
D.人才荟萃 |

A.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 |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
C.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
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
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
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
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
A.贵族爵制已被废除 | B.选官权集中于中央 |
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 D.官员任用不看出身 |
A.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
B.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
C.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
D.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
B.忽视了道德教化 |
C.最终必然会失败 |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