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37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二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
2.

   材料 鲜卑八姓所以“位尽王公”,是因为他们自拓跋珪以来“勋著当世”。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年)诏曰:“诸曹选补,宜各先尽劳旧才能。”“劳旧才能”是指军功战绩和资历,即只有军功大、资历老的人才有优先选补官吏之权。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时,近千名禁卫军不满司空祭酒张仲渭的“铨别选格”之议,大闹尚书省。时官员既少,而应选者多,吏部尚书李韶循常摆人,“百姓大为磋怨”,此中所谓“百姓”应指羽林、虎贲等禁卫军。同年,殿中尚书崔亮接任吏部尚书,不得不规定必须按照年限资历升官,以满足这些为清流所隔的武人的利益,即实行“停年格”制度。史载“前尚书亮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该制度直到北魏灭亡也没有改变,直至东魏时吏部尚书高澄废除。到了唐代,这种制度又被恢复。

——摘编自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停年格”制度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的“停年格”制度。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2.单选题(共18题)

4.
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书记载: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农民痛恨农奴制度
B.农民境遇未真正改善
C.改革措施未能落实
D.克里木战争伤亡巨大
5.
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规定废除过去的差役办法,改由官府募人应付。募役的费用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其名目除“免役钱”之外,又增加“助役钱”。免役法的实行
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6.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7.
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绿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8.
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对应关系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D.强调变革经济基础
9.
19世纪60年代,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是因为
A.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B.“二一九法令”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C.司法改革使人民权利获得了法律保障
D.地方自治改革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
10.
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11.
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因为秦国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12.
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A.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3.
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14.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
A.对普通民众有利B.推动社会转型
C.得到统治者支持D.能够富国强兵
15.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6.
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提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侯也可以任宰相。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  )
A.贵族爵制已被废除B.选官权集中于中央
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D.官员任用不看出身
17.
王安石变法之前,监察官员主要由皇帝挑选任命: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打破惯例,着手参与监察官员的挑选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A.掌控监察机构
B.推进变法实施
C.打击守旧势力
D.改革科举制度
18.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19.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20.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21.
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俄国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这主要表明()
A.俄国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慢
C.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占有制
D.农业是俄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