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2.
材料 1903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现振兴商务,应设立商部衙门”。商部成立后,下设的保惠司主要管理其下属的各商务局、商务所、商务学堂、招商工作以及负责外国优秀人才的选聘等事宜;通艺司则主管机器制造、铁路、轮船、开矿等工艺技艺;会计司则主要负责对货币、银行、度量衡等的监管。1903年《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和1906年的《奖励商勋章程》相继问世。清廷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联合的商会组织,工商界人士同时指出商会的成立“内可与敌府通商人之情况,外可与各国持商务之交涉”;此外,清廷还创办商务学堂、高等实业学堂等新式商业学堂。1903年,清政府颁布《商人通律》;之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商部奏准颁布《矿务暂行章程》规定“洋商如愿附股,即为甘认此章程,一律遵守勿越”,规范了矿务的创办与开采等的基本原则;1906年颁布《破产律》规定了政府对于破产企业的基本处理原则;此外还颁布了一些奖励创办和发展工商业的章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清政府调整工商业的意义。
——摘编自何军国《试析清末新政与晩清国民经济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调整工商业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清政府调整工商业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
材料 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
——编自吕伟俊《韩复渠统治下的山东商业》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3.单选题- (共22题)
4.
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
B.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
C.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
D.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
5.
市民权的授予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体现。公元前89年《普劳提亚和帕皮利亚法》授予所有居住在意大利或在60天内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了的人罗马市民权。公元前49年,恺撒授了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市民权。公元212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上述行为
A.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 |
B.保障了罗马帝国对境内的有效统治 |
C.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 |
D.保证了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
6.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材料揭示了北美
A.对英国的封建殖民统治日益不满 |
B.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 |
C.拒绝接受英国先进的制度 |
D.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 |
7.
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B.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
8.
1925年9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
A.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
B.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 |
C.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
D.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
9.
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映出
A.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 |
B.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 |
C.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 |
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 |
10.
“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战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当时“我们打出去”的重大战略行动是
A.挺进大别山 |
B.攻占东北锦州 |
C.支援淮海战役 |
D.渡江解放南京 |
11.
1945年10月17日,***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
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
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
12.
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A.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 |
B.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 |
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D.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
13.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C.“九二共识”的达成 |
D.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
14.
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
B.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
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 |
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
15.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16.
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
A.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 |
B.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 |
C.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 |
D.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 |
17.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
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
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A.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 |
B.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
C.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 |
D.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
19.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
20.
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
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
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
21.
继西班牙、葡萄牙后,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些商业公司成为了各自国家在亚洲的代理机构。------此后的一两百来年里,英国政府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将印度作为皇室财产,开始实行直接统治。179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其原来的属地变成荷兰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上述变化反映了
A.殖民扩张导致世界市场拓展 |
B.经济发展促使扩张方式调整 |
C.工业革命影响国家对外关系 |
D.商业运行管理推动经济发展 |
22.
表: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匹)
表中的地区差价
通商口岸 | 价格 | 内地城市 | 价格 |
镇江 | 2.19—2.24元 | 淮安 | 2.30—2.35元 |
上海 | 2.17—2.20元 | 苏州 | 2.23—2.30元 |
汕头 | 2.95—3.10元 | 潮州 | 3.10—3.20元 |
表中的地区差价
A.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
B.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
C.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
D.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
23.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这体现了
A.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 |
B.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 |
C.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
D.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
24.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
B.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