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33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
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基本状况
类别
工矿、纺织
铁路运输
数量
18个
364公里
投资额
1545.7万元
1250.9万元
 
(2)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上述活动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3.
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阅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材料二《孟子·梁惠王上》说: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娃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2)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结合所学分析产生黄宗羲思想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概括清代学术思潮为“以复古为解放”。
(3)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晚清的“以复古为解放”。

2.单选题(共28题)

4.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说“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正确认识
B.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的愚昧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部分爱国官员的开明思想
5.
下列言论可以用来解释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是
A.“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
B.“(内地将兵)皆睹面接仗,……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C.“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
D.“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
6.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京、②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③增开天津为商埠,分别对应的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南京条约》
7.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
A.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B.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和文化渗透
C.从单独行动到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D.从开辟通商口岸到直接割占土地
8.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请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乃有益也”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9.
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领土主权严重丧失
②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③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1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集体耕作效率得到提高
B.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12.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下列说法与它同时期的是
A.灌钢法应用于冶铁业
B.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
C.交子应用于商业贸易
D.用彩色套印技术印刷书籍
13.
天宝年间,吐蕃在西北地区生乱事,有4000胡客不能归国而滞留长安,中央政府拨款50万缗(货币单位)以供给养。后来此4000胡客无一人愿归国,均留华任职兵马使或掌管仪仗侍卫的官职,仍需依靠中国政府给养的只余十余胡人。这说明
①唐代的对外贸易发达
②唐代国力强盛极具吸引力
③唐代中央政府财政富足
④唐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气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4.
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
①唐初经济发展状况
②唐代已有饮茶之风
③唐朝政府征收茶税
④“日中为市”的传统已被突破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5.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三十一年颁令“使黔首自实田”中的“实”为充实、充满之意。该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政策是
A.民众要向国家呈报田地实数
B.延续了鼓励民众垦荒的政策
C.使流民享有政府分配的土地
D.首次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化
16.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最有可能被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采用的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之区别”
C.“论法国革命对欧洲发展之贡献”
D.“试论振兴中华之必要性与途径”
17.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回国的留美学生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处。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①保守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8.
近代中国某一派别“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下列属于该派别代表人物的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康有为
19.
下图反映了1895年前后我国民族企业资本额的变化情况,导致商办企业资本额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百日维新推动了民间投资热情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抵制日货”爱国运动的影响
20.
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1898年,他创办机器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反映张謇
A. 托古改制的策略 B. 实业救国的志向 C. 民主共和的追求 D. 节制资本的主张
21.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22.
下列科技文化成就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是:
①《农书》
②《本草纲目》
③《农政全书》
④《女史箴图》
⑤《西游记》
⑥京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⑥
23.
下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
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
24.
下图为《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的局部示意图。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对上述图文所蕴含信息归纳准确、完整的是

①佛诞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人物形象是佛教本土化见证
③该画是风俗画中的典型代表
④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
1898年谭嗣同在《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中曾指出:“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借鉴历史经验,主张中体西用B.民族危机加深,出现变革契机
C.认同百家争鸣,致力托古改制D.主张救亡图存,提倡民主共和
26.
1896年,梁启超上书张之洞“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以按切当今时事为用,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他的上书中蕴含着
①用夏变夷
②中体西用
③古为今用
④洋为中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7.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学习西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D.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启国民之智
28.
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29.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彀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
A.裁汰冗员
B.裁撤旧军队
C.废除八股取士之制
D.设立京师大学堂
30.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表述,能反映古代政治家重视发展民族关系的是
A.秦王嬴政招揽各国贤士
B.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方针
C.王安石变法施行保马法
D.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
31.
“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
A.勤于政事,善始善终
B.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
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