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22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者按:《亮剑》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之一。《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
《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386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源于盎格鲁•萨克逊人进入英格兰之初即有的协商习惯。即国王处理大事须先征得民众的意见和同意;国王须服从习俗。1295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为征税,特地召集新的议会开会,史称“模范议会”,它的召开被认为是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性标志。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该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等。经过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英国的议会制度得以确立。现在议会、政党和选举制度被誉为西方民主制的三大支柱,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改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议会制度产生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的失败,击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要“制夷”必须先“悉夷”的主张成为开明人士的共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英国议会制度,指出了中西方诸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别,如英国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即议会)议允。”关于议院的作用,郑观应说:“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议院的好处是“集众思,广众议,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宋恕认为,是否开设议院、实行民主政治是决定一个国家治乱的根本原因。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只是停留在学习、介绍西方的议会制度,还根据个人对议院的理解,设计出了形形色色“中国式的议院”。比如,何启、胡礼垣提出:县、府、省三级各设议会,省议会议定之事,要奏闻天子。

——改编自《近代中国人对议院的认知及其启示》等文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议会认识的特点并评价这些认识。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宋哲宗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废除新法,到今天历史已走过了900多年。900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书达90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封建时代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20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象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0世纪50-70年代,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进入80年代以后“抑王扬马(注:司马光)”的观点又流行一时。实际上900多年来,其所以跌荡起伏、毁誉不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900多年的“社会气候”。

——李华瑞2007年11月10日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演稿

(1)根椐材料,概括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几种基本评价结论。
(2)指出影响研究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背后的“社会气候”。

3.单选题(共17题)

4.
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这说明
A.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罗马立法有灵活性和现实性
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
D.商品经济制约罗马社会发展
5.
罗马市民法最早的“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
A.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6.
1832年英国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867年、1886年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由此可知英国议会改革的实质是
A.消除阶级和性别的差别
B.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
C.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D.享有民主的主体范围扩大
7.
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8.
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这体现了
A.联邦与民主相统一
B.共和与联邦相统一
C.分权与制衡相统一
D.集权与分权相统一
9.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而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当时思想界这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无益于解决中国问题
B.民族危机促进了文化自觉自信
C.中国文化成为抗战的精神寄托
D.列强侵略加剧了中西文化矛盾
10.
在民主革命时期,***深刻的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为此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了
A.平均地权
B.土地革命
C.土地改革
D.农业合作化
11.
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A.确保了中共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表明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C.带有一定程度的“左”倾色彩
D.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
12.
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诚然如天渊之别,如表所示

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
13.
下表是近代以来,不同人物对鸦片战争的不同看法。下列选项中叙述错误的是
道光皇帝
“连衅”,这些“犯上作乱”者都是不能长久的。
孙中山、***陈旭麓(著名史学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中国赶往近代最初的一步”
 
A.道光皇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未醒
B.孙中山、***用革命史观来评价鸦片战争
C.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历史真相因为叙述者的立场不同而模糊不清
14.
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A.试图说服美国国会尽快批准对日宣战的方案
B.对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
C.警示澳洲、印度、俄国做好抵御日本侵略的准备
D.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15.
《走过对抗走向合作——纵论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中描述:“在国际社会多元化、多极化运行当中,由于相应条件与机制尚未完备,大国的影响与操纵还大,诸多矛盾依然存在,相应的冲突与动荡不可避免。”这意在说明
A.大国肆意践踏国际准则,干涉别国的内政
B.世界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C.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D.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正在不断加强
16.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17.
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军功爵制
A.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使宗法制得到很好的延续
C.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D.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18.
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A.A
B.B
C.C
D.D
19.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
20.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