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阶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梭伦改革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阶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梭伦改革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2.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3.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大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积....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一一《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
材料一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积....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一一《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
2.单选题- (共24题)
4.
梭伦在当选为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老的地方,竟至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最指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
B.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斗争激烈 |
C.奴隶主之间的斗争 |
D.自然灾害的威胁 |
5.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 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
8.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 |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 |
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9.
梭伦改革前,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雅典:“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
B.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D.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
10.
古代雅典陶瓶中有一幅画画面真实地记录了梭伦改革后雅典的少年积极学习手工技艺的场面.梭伦积极提倡这些少年学习手工技艺,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 | B.打击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 |
C.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 D.改变雅典社会的产业结构 |
13.
梭伦指出:“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这表明梭伦制定法律的目的是
A.树立古代法律的典范 |
B.协调雅典公民阶层的利益关系 |
C.保护雅典贵族的利益 |
D.协调雅典各个阶层的矛盾与冲突 |
15.
《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
A.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B.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
C.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 D.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
23.
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27.
吴起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按军功授爵。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败。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
A.意志坚定,决不动摇 |
B.国君的大力支持 |
C.考虑周详,讲究策略 |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