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11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金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组织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馨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2.单选题(共30题)

2.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B.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3.
1911年,“民族”一词在《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1925年为502条;1928年、1936年分别增加到1119、1507条;1939年达到2369条。这表明
A.民族危机驱动下民族意识增强
B.近代化推动下民族自信心增强
C.近代报刊引领了思想观念变革
D.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影响日增
4.
下图是漫画《不彻底的重建》。漫画中的城墙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地上堆放的砖上写着“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漫画作者主要揭示了
A.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B.旧军阀旧官僚投机革命
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原因
5.
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这种现象说明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
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的行使职权
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
6.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7.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B.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8.
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
阶段
出土器物
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
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背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铁钱,已占绝对优势。
 
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
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9.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
10.
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变为“湖广熟,天下足”,17世纪后江南地区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这表明江南地区
A.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
B.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C.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D.经济结构日趋单一化
11.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12.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13.
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14.
下图是20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
C.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为民营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15.
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子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16.
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17.
《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B.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18.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19.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8年,楚司马苏掩奉命整治军赋,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土地国有制度遭到破坏
B.人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
C.国家专营思想开始出现
D.诸侯争霸推动各国变法开展
20.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B.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21.
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22.
“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23.
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 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D.根本上动摇儒学主导地位
24.
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A.汉字文化兼收并蓄
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C.国人思想因循守旧
D.西方文化霸权影响
25.
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A.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D.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26.
在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中,王韬认为:“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以上言论所反映的主张是
A.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技术
B.以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
C.以西学取代传统儒家思想
D.以传统文化为主西方技术为辅
27.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28.
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
A.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
B.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C.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
D.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唯一手段
29.
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30.
19世纪后半叶遇有重大外交事务时,外国文书通常经天津北洋大臣处转发总署,重大条约的签订也多以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代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大臣位高权重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央集权的弱化
31.
(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