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06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2.单选题(共34题)

3.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败D.日俄休战
4.
下列不符合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
B.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激烈
C.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格局
D.英国调整同法国和俄国的关系,正式结成三国协约
5.
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6.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7.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8.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9.
(08四川文综卷,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10.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
12.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13.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14.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5.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16.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
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
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17.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出现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使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C.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被瓜分完毕
D.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19.
一本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这次事件是指
A.朝鲜战争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D.海湾战争
20.
从战争爆发因素的角度看,海湾战争与“二战”后历次中东战争的主要相同之处有
A.大国的卷入、宗教的冲突B.宗教的冲突、民族问题
C.土地等资源的争夺、民族问题D.土地等资源的争夺、大国的卷入
21.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因此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D.日本代表不善外交辞令
22.
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原则,这样的结果是
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C.可以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23.
基辛格曾评价某一国际会议说:“最后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的产物——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权宜之计难以平息欧洲的恐惧。”这一“产物”是指
A.国际联盟B.布雷顿森林体系C.联合国D.关贸总协定
24.
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C.“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25.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上述材料反映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本质是
A.遏制苏联
B.恢复西欧经济
C.称霸世界
D.解决希土危机
26.
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本质上反映了
A.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B.大多数国家把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位
C.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仍然频繁地发生
D.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发生变化
2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中,为了不失去“上场取得最后一分,以决定全局胜利”的机会,罗斯福说服丘吉尔同意了斯大林的一项建议,客观上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灭亡的进程,这次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8.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原有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和世界市场市场分崩离析”,主要原因是
A.各国阶级矛盾尖锐,工农运动蓬勃高涨
B.资本主义大国以邻为壑,大打经济战
C.德国、日本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29.
尼克松期间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最大不同是
A.对苏采取强硬政策B.对苏采取“缓和”战略
C.美在争霸中全面收缩D.美苏争夺重点在欧洲
30.
柏林墙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公民出走于1961年修建的。民主德国一直把它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而联邦德国则把它称为“监狱之墙”。这一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两国
A.社会制度的差异B.对民主的理解有分歧
C.对法西斯的认识不同D.在“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31.
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属于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这些国家中的多数从来就没能为自己建立过稳定的政府,而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劳合·乔治讲这段话的意图是
A.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B.否定美国有关民族自决的提议
C.联合美国提防德国的再度崛起D.不要过分削弱德国
32.
造成下图所示地区战争频繁、和平进程艰辛的因素有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宗教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3.
一战后,在华盛顿会议上,大国为争夺亚太地区霸权展开激烈斗争,斗争的结果是
A.日本的扩张势头受挫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取代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D.英国的殖民势力大增
34.
联合国的国徽(如右图)是从地球的北极方向勾勒世界地图的形象: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5个同心圆组成,两根橄榄枝衬托着整个地球。对此图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它标志着联合国是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
B.它反映了五大洲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C.它确立了“五大国一致原则”,共同维护“集体安全”
D.它象征着联合国的根本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35.
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主要调整了
A.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B.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
C.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D.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36.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3.选择题(共7题)

37.“拾荒者”是社会最底层人群,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容忽视。某市人大就代表提交的“关注拾荒者”提案,进行讨论表决形成决议。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38.(   )每小时行80千米.
39.(   )每小时行80千米.
40.为什么人类文明最先出现于大河流域?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41.

将小船向右平移6格

42.{#mathml#}x2(1x21)5{#/mathml#} 的展开式的常数项为{#blank#}1{#/blank#}(用数字作答)
43.如下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 之间的关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4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