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三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05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华盛顿会议没有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两国在远东开始了一轮新的竞争。1940年春夏,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早已孕育的南进论的高涨。7月,日本陆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海军推进对美国的战备,并决定于8月挥戈南进。但在陆军部作战科的一次参谋会议上,反对南进的稳健派达到60%以上。7月26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和头等碎金属;12月,中国获得美国政府1亿美元的贷款。1940年末,苏联在远东布置了30个师团,而日本在朝鲜和满洲仅驻扎了12个师团:远东苏军拥有2800架飞机和2700辆战车,日军只有720架飞机和450辆战车。这加重了日本统治者的隐忧。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才消除了日本统治者念念不忘的北方威胁。7月28日,日军占领了法属印支南部。10月,近卫文唐不敢承担对美战争的重责,自动辞职,天皇任命东条英机组阁。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

——摘编自祝曙光《探析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实施“南进”战略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了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一览表
政府
对外政策
主要内容
杰斐逊政府
(1801—1809年)
孤立主义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最大限度地保护美国在本土的一切利益,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
麦金莱政府
(1897—1901年)
合伙主义
与欧洲国家合伙控制亚洲落后国家,针对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威尔逊政府
(1913—1921年)
国际主义
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
杜鲁门政府
(1945—1953年)
遏制战略
“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
尼克松政府
(1969—1977年)
尼克松主义
全球战略收缩,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摘编自雷兴长《论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9题)

6.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以下是《十二铜表法》条文,体现西塞罗这一法治观的是
A.“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B.“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C.“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
D.“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消前法”
7.
某一历史时期,***提出:“根据山地战与游击战的理由,红军要求位于冀察晋绥四省交界之四角地区,向着沿平绥路西进及沿平汉路南进之敌作侧面的袭击战,配合正面友军战略上的行动。”据此判断,该时期中共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是
A.配合国民革命北伐作战
B.开展反“围剿”斗争
C.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8.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推动民族交流
C.促进农业发展
D.应对边疆危机
9.
二战后,美国逐渐改变重欧轻亚的援助计划,一方面加强对菲律宾经济援助,帮助亲美的菲律宾政府稳定政局,另一方面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共产党领导的胡克运动。这一政策转变
A.使菲律宾丧失国家独立
B.标志着冷战开始扩展到亚洲
C.体现了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D.确立了美菲平等伙伴关系
10.
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91
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11.
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12.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13.
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14.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A.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B.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作用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