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具有爱国热情,为报效朝延,常常参与朝延的平叛与防务活动,捐钱出人都比较踊跃。在国家危难之时,晋商常常直接参与国家的军事行动,保家卫国。晋商的爱国情怀还表现为力争主权。清末,晋商的标号名声逐渐开始衰落,但是他们并没有以此而萎靡不振,依然和全省人民共同团结,全心全力,与想独霸矿权的外国商人(主要是英国商人)进行了长达十几年抗争,始终不屈不挠,最终从英商手中赎回山西煤权,保护了山西的煤矿资源,同时,晋商还舍利取义,回报社会。很多晋商在创业经商积累一定财富之后都会伐善行施、购药治病、架桥修路、接济孤寡、扶持穷苦等。
一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商人如何“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商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一 晋商具有爱国热情,为报效朝延,常常参与朝延的平叛与防务活动,捐钱出人都比较踊跃。在国家危难之时,晋商常常直接参与国家的军事行动,保家卫国。晋商的爱国情怀还表现为力争主权。清末,晋商的标号名声逐渐开始衰落,但是他们并没有以此而萎靡不振,依然和全省人民共同团结,全心全力,与想独霸矿权的外国商人(主要是英国商人)进行了长达十几年抗争,始终不屈不挠,最终从英商手中赎回山西煤权,保护了山西的煤矿资源,同时,晋商还舍利取义,回报社会。很多晋商在创业经商积累一定财富之后都会伐善行施、购药治病、架桥修路、接济孤寡、扶持穷苦等。
一指
——编自廖启云、李忠民《晋商责任意识的基本内容探析》
材料二 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一些企业家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用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同样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16年(第六届)中国商业文化与管理学术会议上公布的“2016年中国儒商风范企业50强榜单”上,就有华为电子、海信电器、海东集团等知名全业,这五十家企业的儒商风范凸现出儒商精神在当代仍具有其不巧的价值。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中国传统商业伦理的缺失,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在这个时候重提和重振儒商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黄鹰《儒商精神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晋商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商人如何“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商精神的当代价值。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代拓城县人轩輗,永乐22年中进士。轩輗担任多年的高级官员,为人正直,经常向皇帝上奏时弊,断案时秉公执法,铲除奸邪佞臣,不偏袒权贵,所以备受时人推崇。轩輗为官廉洁,使得所到之处社会风气皆为之一清,他在浙江任按察使时,衣食十分简单,结束任期时他的所有行李只有一只竹箱,他的清廉甚至惊动了皇帝,明英宗专门对他进行了嘉奖。轩輗十分看重为人品行,同僚张纯置办酒席宴请客人,轩輗厌恶他的奢侈,拒不赴会。轩輗的祖籍鹿邑县专门为他在文庙旁建立祠堂进行纪念,县令还亲自题匾:“勋垂奕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轩輗受时人推崇的原因。
材料 明代拓城县人轩輗,永乐22年中进士。轩輗担任多年的高级官员,为人正直,经常向皇帝上奏时弊,断案时秉公执法,铲除奸邪佞臣,不偏袒权贵,所以备受时人推崇。轩輗为官廉洁,使得所到之处社会风气皆为之一清,他在浙江任按察使时,衣食十分简单,结束任期时他的所有行李只有一只竹箱,他的清廉甚至惊动了皇帝,明英宗专门对他进行了嘉奖。轩輗十分看重为人品行,同僚张纯置办酒席宴请客人,轩輗厌恶他的奢侈,拒不赴会。轩輗的祖籍鹿邑县专门为他在文庙旁建立祠堂进行纪念,县令还亲自题匾:“勋垂奕世”。
——摘编自《明朝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轩輗为人做事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轩輗受时人推崇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标或大纲 | 教学目标和要求 |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 | 先讲中国史,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讲亚洲各国、欧洲、美洲史,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
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 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社会之变迁,以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 |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 掌握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情况,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 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思想,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
——据《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3题)
5.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
B.交通设施渐趋于完善 |
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
D.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 |
6.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
C.农业经济的衰退 |
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
7.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
A.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 |
B.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 |
8.
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C.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
D.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
9.
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
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 |
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 |
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 |
10.
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
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
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
11.
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
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
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
12.
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
13.
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这说明唐宋时期
A.均田制的广泛实行 | B.庄园经济的发展 |
C.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 | 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
14.
(题文)《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
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
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
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
15.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但资料显示,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然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朝的选官
A.体现以德取仕的鲜明意向 |
B.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 |
C.纯用文吏而儒生仅为点缀 |
D.纯用儒生而文吏仅为陪衬 |
16.
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
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
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
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